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

別人不做就是機會所在

  在104人力銀行過去近十年的服務經驗中,其求職求才資料庫內的兩個職務上,始終存有明顯的供需落差。第一個是供給遠大於需求的落差,這個落差 發生在於行政總務相關職務,想從事這類工作的求職者人數,遠大於企業所釋出的此類型工作機會,平均每人工作分配指數是0.28,也就是說大約是3到4個人 競爭一個職缺。相反的是業務貿易工作,始終呈現需求大於供給的現象,一般來說,一個求職者大約有2到3個職缺等著他去選擇。

  每回在對求職者的演講中,當詢問求職者是否願意從事業務貿易工作時,得到的總是冷漠的回應;但是當同樣一件事,用另一種方式詢問時,所的到的反應卻是孑然不 同,當我詢問有沒有人想成為CEO,便可以看到許多人眼中都發出閃爍的光芒。不過根據經驗法則,過半數的CEO都具有業務貿易工作的經驗背景。所以,換個 角度來看,業務貿易的工作無疑是通往職場顛峰的捷徑。

  這當中其實透露了一個重要的職場訊息,那 就是別人不做就是你的機會所在。可以理解的是,業務貿易工作的高度挑戰性與不確定性會帶來多重壓力,是讓多數人望而怯步的原因,但是當你拒絕挑戰的同時也 拒絕了成功的機會;試想一下,公司成立的意義與生存的方法為何?無庸置疑的就是獲利,經濟學家費德曼就曾發表過一篇驚世文章,其內容談到企業的社會責任只 有一個,那就是獲利。

  獲利也許不是公司存在的唯一理由,卻是必要的條件。而業務貿易工作則處在 最貼近獲利的位置,所以工作表現自然最容易被公司的管理階層看見與肯定,當然在升遷的路上會比其他職務更為順暢。反觀行政總務工作,在以獲利為基準的商業 遊戲規則裡,自然很難立即彰顯其價值,當然也就很難在這場商業遊戲中脫穎而出,而且這看似安穩的工作,其實是處在最危險的邊緣,當公司營運遇到困難時,對 於為公司創造價值相對較低的職務,就越容易成為首先裁撤的對象。

  再從求職市場來看,從上述的每 人工作分配指數中,透過簡單的供需原則,我們可以輕易的了解到,在行政總務工作類別的量化競爭激烈程度。如就質化內容分析時,可以與大家分享一個例子來反 應質化的競爭程度,在一次演講互動中,台下有一位聽眾是一家知名外商公司的行政總務類人員,他很感謝104人力銀行幫他找到目前的工作。我很好奇的詢問他 的背景,因為行政總務工作確實很難找,結果讓我相當的驚訝,這位聽眾高中就到美國唸書,大學念的是企業管理,研究所拿的是資訊管理碩士。這個現象反應出行 政總務,不只在量的方面競爭激烈,在質的競爭門檻也日趨提升了。

  做別人不做的事情是不是很丟臉 呢?我最喜歡在演講時問聽眾一個11人的公司你會願意去嗎?大家都搖頭,除了會覺得經濟上的不安全感外,更多人是認為面子掛不住;但是當我告訴他們是什麼 樣的人選擇了別人不做的事,結果創造出了傲人的成就時,每個人都不襟發出驚嘆。我所舉的這個選擇了別人不做的事的代表人物就是在30年前進入那大家都不敢 去的11人小公司-宏碁-的李焜耀先生。20多年後,李焜耀先生所帶領的明碁集團於2002年突破2000億營收,榮登民營製造業龍頭寶座。所以,氣度會 決定人的高度,格局更將決定你的結局,有氣度、大格局的人總會把握別人看不見的機會,創造歷史。

  所 以,給正在尋找工作或正徘徊在職涯選擇的朋友一個觀念,別人不做就是機會所在。當多數人都在尋求安定的工作時,這裡必須指出,在當今高度競爭與快速變遷的 時代裡,已經不存有所謂的安定工作,以Business Week IT 100強來說,每年有20﹪的企業會出局。根據天下雜誌2005年1000大調查指出,過去20年台灣的千大企業中,製造業的存活率只有20﹪、金融業更 低僅17﹪,而服務業更只剩13﹪。既然變遷與挑戰是不能逃避的,不如及早面對,趁多數人還沒有認清趨勢前,把握別人不做的機會,為自己創造相對的競爭優勢。

美國有三分之一的軟體工程師,是印度人

本文轉錄自 天下雜誌 2001/04 第 239 期


有七成人口是文盲的印度,卻是全球軟體人才的培育重鎮,貧窮的印度,憑什麼培養出全球炙手可熱的軟體工程師?怎樣的教育方式,能讓學生一出校園就展現競爭力?

美國有三分之一的軟體工程師,是印度人。二十五萬印度人勢力深入矽谷,已不是新聞。美國的高科技人才工作簽證(H1-B),將近一半是發給印度人,剩下一半才由其他數十個國家瓜分。

貧窮的印度,憑什麼培養出這樣充沛、素質又令人覬覦的軟體人才?

答案是教育。獨特的教育方式,讓印度成為軟體人才的搖籃。


沒有選擇題的童年

問印度工程師為什麼他們軟體強,第一個答案一定是:「我們數學好。」

數學從定義、定理推演,一步步把題目解出來,與寫軟體需要的分析、邏輯,能力一致。

印度教育首重數學。「從小我們就有好多好多數學功課」,年輕的工程師木塔卡(T.Mutatkar)笑著說:「老師曾教我們不要抱怨,誰教數學是印度人發明的。」

印度人不但發明了數字及算術,還發現了許多重要的數學定理,如三角形面積公式以及π。從古印度到現代,數學是印度人邏輯思考的原動力,和印度的宗教哲思同等珍貴。

觀察印度的教育,他們對邏輯思考的培養,有一套獨特的理念。

「我們從中學開始,考試就很少選擇題」,西藏血統、印度長大、最後在台灣念大學的札西格勒說。

那怎麼考?譬如,考甘地的不合作運動,「請分析這個運動的原因、過程、影響及對印度的意義。」札西格勒有些得意地說:「你必須把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搞得清清楚楚,才寫得出來。」

老師評分,是看學生如何運用史實,分析、推論是否合理,「沒有標準答案的」,札西格勒補充。

老師的負擔當然增加,對學生卻是用心良苦。

「我們不要學生在短暫的思考後選一個答案」,海德拉巴資訊科技學院行政長拉曼(M.Raman)解釋:「我們希望學生多做完整的思考。」

而從小習慣寫申論題的札西格勒,來台灣念政大企管系時,最不能適應的,就是「選擇題」。

「大學還考選擇題?」他詫異地問。

印度軟體工程師,分析能力不單用在「寫」,還用在「說」。「很會說話」是他們和台灣工程師最大的不同。


把競爭力說出來

台灣工程師多半「沈默寡言、多做少說」,印度工程師卻可以侃侃而談一個小時,依然神采煥發、黑黑的臉龐眼睛發亮。而且不得不承認,他們言之有物,條理分明。

這竟也是軟體教育的一部份。

印度工程學院多半有一門課:溝通技巧。「我們要不斷上台演講」,海德拉巴資訊科技學院大三學生普拉卡西笑著說:「剛開始緊張得發抖,現在很習慣了。」

透過一次次公開演講,學生漸漸學會如何清楚表達意見,如何快速切入重點,更重要的是,態度要落落大方。

「這是維繫客戶的關鍵能力之一」,軟體公司Snowbit助理執行長阿加渥(R.Agarwal)指出:「你要能溝通,才能釐清客戶的需求;你要有信心,客戶才會對你有信心。」

換言之,學生不但要培養競爭力,還要學會「把競爭力秀出來」,讓別人一目了然。

印度軟體產業風生水起近十年,產業日臻成熟,軟體公司水準也趨於一致。這時候要搶國外大客戶,比的就是「人」的競爭力。

業界的競爭既激烈又現實,這種氛圍,也早已滲入校園。

美國《商業週刊》,曾報導印度最頂尖的孟買科技學院「最恐怖的教授」。他給全班最高分者A,第二高分者B,剩下的全部是C、D、E。教授告訴學生:「今日我用這樣的方式磨練你們,就是要你們未來遇到競爭者,絕不可以被比下去。」

高度競爭壓力下,學生們個個想脫穎而出,夜夜挑燈苦讀。「一個禮拜讀七天,我們沒有週末的」,他們異口同聲。

問他們有沒有時間約會?答案是:「如果今天要約會,明天就得念兩倍書補回來。」

為什麼願意長期在高壓下苦讀?動力是什麼?

「為了錢」,一個學生直截了當地說。在印度,一個軟體工程師的薪水,是平均國民所得的十倍以上。功課好的,可以進知名大公司,薪水更翻升三、四倍。

「這是改善生活的捷徑」,木塔卡說。他自從考進資訊系後,經濟狀況並不好的父母逢人就炫耀,「還有人來說媒」,才念大學的他笑著說。

這種「天將降大任」式的培育下,學生進入職場多半可以立刻上線。


學校、產業一家親

除了學生自己夠用功、專業能力優異外,印度軟體教育還有一項特色,就是與產業互動非常密切,學生對新技術的發展完全不脫節。這也是矽谷特別偏愛印度工程師的原因之一。

學生和產業互動有多密切?可以從海德拉巴資訊科技學院中,學生雷地的學校生活中看出來。

雷地今年大三,這學期修的課中,有三門是「業界老師」開的:IBM開的「電子商務最新應用」,甲骨文開的「資料庫軟體」及摩托羅拉開的「通訊軟體」。全部是各公司的拿手領域,教的也是最新的技術發展。

系上二十七位老師中,有十六位是業界老師(在業界工作的博士),比「正規教授」還多。

雷地另外選修了一門「網路架構」。這門課很特殊,是學長們向學校建議開設的。

「歡迎學生告訴我們他們想學什麼,有求知慾才會有進步」,行政長拉曼微笑說。

拉曼認為,學校的責任是創造一個環境,讓學生對科技有充分的接觸(exposure),才會激發強烈的渴望,探究科技最新發展。

而學校的策略,就是運用業界的力量,歡迎業界設立校園實驗室,二十四小時開放給學生,夜間並由學生擔任管理員。

雷地在眾多實驗室中,選了摩托羅拉的實驗室工作,因為他對通訊很感興趣。摩托羅拉提供通訊軟體平台,「可以整夜窩在實驗室,在平台上試寫軟體,真是非常過癮。」雷地笑得很開心。

講到暑期實習,雷地笑得更得意,因為他去年暑假的實習,是在美國紐約。

「我第一次出國喔!」雷地忍不住透露。美國一家電子商務軟體公司EXCEED,想在印度設立研發中心,提供兩個名額給學生赴紐約總部實習,當然也希望他們畢業後加入。

是否加入,雷地笑著說會考慮。但說到實習的收穫,他神情轉為穩重:「要開發一個電子商務軟體,我們在學校多少有學過;但要實際去維持它,若不是這次實習,我不會知道有這麼複雜。」

密切的互動下,學生、學校、業界,串起一個共存共榮的循環體系。

業界提供豐富的資源,學校搭橋運輸養分,學生盡情吸收。學生畢業後投身業界,把當年吸收的養分回饋產業。

「整個循環要快速、有效率,才能追上科技發展的步調」,邦加洛資訊科技學院教授迪內夏(K.Dinesha)指出。

幾位台灣資工系教授,在聽到印度這個「循環體系」時,都表示「的確會對產業發展有幫助」、「知道很重要」,但因為許多原因,在台灣很難落實。

首先是「業界老師」難實現。說穿了,就是供、需都有問題。

以供應面來說,執全世界技術牛耳的,多半是跨國企業。但這些外商公司在台灣多半是業務導向,鮮少有研發中心,遑論派專家進學校授課。

而本土企業縱使有意願,學校嚴格的把關卻又導致無法成行。

「我們對教師的審查可是『三級三審』:系審、院審、學校審,」交大資工系副系主任陳耀宗笑著比喻,他隨即正色道:「審查標準還是看論文的數量。但業界的人哪有時間寫論文?」

貝爾實驗室出身的他,一再肯定「業界老師」的重要性,然而也承認,要改變現狀有困難。

那麼進入產業實習呢?

國內最早推動「專業實習」的元智大學資工系,系主任劉如生非常坦白地說:「很多廠商抱著『利用』學生的心態,不是教學生、幫助學生」,他感到失望且憂慮。

但他也慶幸還有像工研院、資策會等對學生很有心的單位,希望企業也能同樣珍視產業最重要的資產—人才。


產業導向的隱憂

與產業密切互動,固然創造了今天印度軟體人才的優勢,但也埋下了隱憂。

「產業看三年,學校看十年」,這是技術研發的普遍共識。「太過產業導向的學校課程,長久下來,學校的研究會喪失前瞻性」,印度德里科技學院資訊系主任庫瑪(M.Kumar)一針見血指出。

然而,綜觀印度政府的科技教育政策,卻是大力扶持「產業導向」的資訊科技學院成立,提供土地、資金、協助募款,無一不是傾全力支持。

政府卻也不得不這麼做。

「今天我們好不容易創造出某種優勢,就要永遠保持這個優勢。」安得拉邦(AndhraPradesh)州長納都(N.Naidu)指出。印度政府最害怕的,就是中國大陸循相同模式,急起直追。

去年開始,印度政府喊出「二○○八年,百萬軟體人才」的口號(目前軟體人才有41萬),產業界與學界,已動了起來,朝目標積極邁進。

資金撒下,一所所資訊科技學院正大興土木,要為軟體人才打造最好的設備環境。例如邦加洛資訊科技學院的學生,每人配一部筆記型電腦,還可以無線上網。

但值此同時,印度卻有70%的文盲,完全活在另一個世界。

就像林蔭幽深、一棟棟新式大樓聳立的孟買大學,幾步之遙卻是孟買最大的貧民窟,同樣諷刺且令人觸目驚心。

印度政府難道沒有想過教育資源分配的問題?

「這一直是個錯誤」,卡納塔卡(Karnataka)州政府祕書長庫卡尼(V.Kulkarni)說:「但不可否認的,這卻成就了我們的優勢。」

印度政府知道,要短期之內翻轉印度,從貧變富,由文盲變文明,是不可能的。他們希望藉金字塔頂端2%人口的力量,帶動下面98%的平民。

可不可行,就待時間驗證。

高薪的秘密(摘自30雜誌)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喜歡閱讀,閱讀是他的享受,也是蒐集情報與知識最重要的來源。他有一個工作習慣,每年都會請助理幫他買十二個資料夾,分別 標上月份,閱讀時,隨手撕下的好文章,以及該月重要的資料,就夾在當月資料夾中,這個工作習慣累積多年後,當他想要找一份記憶中的資訊時,只要翻一翻這些 排列有序的資料夾,不僅省下東翻西找的時間,辦公桌也永遠乾淨。

  美商美林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程淑芬喜歡思考與研究,思考與研究為她帶來策略,這些投資策略,動輒影響客戶上千億資產的布局。身為專業分析師,她必須每天過濾、分析來自全球各地的財經訊息,有些訊息看似重 要,實際意義卻不大;有些表面毫無關聯,卻影響深遠,只有透過縝密的思考,才能抽絲剝繭,為客戶預先掌握市場金融走向。

  台灣Google業務總經理張成秀非常善用時間,即使是從辦公室走到洗手間這短短時間裡,她都可以完成六件事情;她甚至會在半夜打電話到辦公室留言給自己,提醒明日要做的重要事情。

  成功不是偶然,坐領高薪,是因為他們能幫老闆賺進更多錢,但是上天很公平,每個人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面對繁忙公事,日立環球儲存科技台灣及上海區總經理劉士維,卻能每天準時6點下班,業績在去年還是拿到電腦硬碟市場第一名,遠高於同業。

四組密碼,成就百萬年薪經理人

  每位經理人一定有特殊的工作方法與習慣,協助他們攀上成功的天梯,這是他們累積經驗與知識的成果展現,如果能夠提前學會這些智慧,在職場上,就能少走冤枉路,即使面對不景氣,也能逆境勝出。

  《30 雜誌》這一期特別針對五十六位,來自各行各業的青壯年經理人,針對他們的獨特工作方法與日常作息進行「30世代成功經理人」調查,試圖為讀者解碼他們的成 功基因。這些經理人年齡介於25歲到40歲之間,從事行業以科技業與金融業比例最高,各為37%與23%,這些受訪者,來自世界頂尖的金融集團、全球第一 流的製造業、世界知名的管理顧問業,以及台灣最優秀的餐飲服務業等。

透過深度訪查,我們發現經理人的四組成功密碼:

成功密碼1. 勤閱讀 知識使你更有力量

  95%的受訪者有固定閱讀的習慣,同時,在極度繁忙的工作之中,仍有超過八成受訪者每個月至少讀兩本書,每天讀書超過一小時的人,高達六成。

  資深出版人,同時也被譽為台灣本土趨勢大師的詹宏志,每日晚上12點入睡,清晨4點起床看書,這個習慣維持二十年,對他來說,晚上閱讀是「漸入困境」,早上閱讀卻有「漸入佳境」的感受。

  詹宏志喜歡晨讀,華人首富李嘉誠六十年來不斷的習慣,卻是睡前閱讀。李嘉誠相信,知識能改變命運,因為他自己就是靠著從早年就培養的閱讀習慣,從閱讀中獲得知識的力量,進而超越競爭對手。

  在美商賀寶芙從事直銷十年,共同收入逾千萬的夫妻檔曾竹君與徐顗竣,也都異口同聲說,閱讀是最好的工作導師。「你不一定能學到成功人士的能力,但你會學到他們工作與處世的態度。」徐顗竣說。

  雖然詹宏志認為晨讀可以「漸入佳境」,但調查發現,這些30世代經理人主要閱讀時間,仍是下班後與例假日。而且其中逾60%的人,對於閱讀具有明確而具體的目的,以「領導管理」、「行銷趨勢」與「經濟理財」為他們最常閱讀的三大類別。

  值得注意的是,文學類與史哲類書籍也得到25%以上經理人青睞。向古人學習,在21世紀逐漸成為新顯學。除了近年在中國掀起的古書熱,《于丹〈論語〉心 得》、易中天的《品三國》等,日本首富──軟體銀行總裁孫正義,也是中國史哲書籍的愛好者,他建議經商者必讀的《論語》、《孫子兵法》,甚至《菜根譚》、 《韓非子》等書籍,也在日本商界走紅。

  此外,根據日本《President》去年8月針對年薪450萬元新台幣以上的 經理人閱讀調查發現,經理人認為可以提升自我價值的前三類書籍(複選三類,共十六類),排名依序是「溝通」、「思想哲學」、「歷史」等,均獲得三成以上的 票選,行銷、金融、領導等專業技能書籍,反而排名在後。

  成功經理人對於閱讀重要性的壓倒性支持,與本次調查的另一項結果恰可呼應,調查發現,高達55%的受訪者認為,對學習最有幫助的是「自修」,這項比率,幾乎是「短期海外進修」、「再讀一個學位」這兩個選項的兩倍半。

  反觀在收看電視的調查上,成功經理人平均每日花在看電視的時間較少,並且有七成的受訪者,看電視的主要目的是「放鬆」。

成功密碼2.深思考 思辨幫助你精準判斷

  30 世代經理人,大多以中階主管為主,每天必須面對的例行事務相當多,但是根據調查發現,他們認為「動腦想」跟「動手做」一樣重要,動腦想才能「做對的事」, 而不只是「把事情做對」。近七成的經理人,每日會特別安排時間思考,而且思考所花費的時間至少在十五分鐘以上。為什麼他們要特別安排時間思考?深度思考為 什麼很重要?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副教授蕭瑞麟認為,深度思考有助於企業人士培養敏銳的判斷力,對於任何問題或現象,如果都視之為理所當然、照單全收,結果就只能得到常識,而無法萃取與形成有價值的知識。

  蕭瑞麟建議,釐清思維可以透過正反合的辯證方式,例如「蘇格拉底」式的辨證法,透過辯證,思路會愈辯愈明愈深入。他指導碩士班學生,正反合至少要做三到四 次,但博士班學生至少要十次,才能做到真正的深思考。蕭瑞麟更進一步強調,深思考要與閱讀相結合,才能發揮更大的效用,才不會淪入空想、亂想,「如果你沒 有理論,你的思考只是漫無目的,沒有一個著力點。」

成功密碼3.秀活力 積極態度是突圍關鍵

  升官、加薪靠什麼?優秀的專業技能、良好的人際關係,這兩項都重要,但在成功經理人心中,卻不是最重要。根據這次調查,高達91%受訪者勾選「積極的工作態度」這個選項,認為對升遷、加薪最有幫助,這不僅用在他們自己的經驗,也是他們判斷下屬發展潛力的重要依據。

  程淑芬從小研究員做到今天全球知名券商的台灣區高級主管,她沒有含著金湯匙出生,沒有豐沛的人脈,從擔任最基層的研究員開始,一天工作至少十五個小時。努力 call公司、讀資料,她謙虛說,今天的成就沒有特別祕訣,就是永遠做得比別人要求的更多,「努力,努力,再努力,我要求自己比別人再多點努力,這就是我 的態度。」程淑芬說。

  想要激發積極的工作態度,必須先找到對工作的熱情,國內著名影音後製公司視元素副總經理萬曉娟形 容,她看待工作,就像談戀愛,因此不會喊苦。這次調查也發現,成功經理人每天工作超過九小時以上的比例,高達96%,長時間埋首在成堆的工作之中,如果沒 有足夠的熱情與積極的態度,必定無法持久。

  萬曉娟說,當她在考慮拔擢人才時,最重視的就是員工對自己的工作是不是抱持積極主動的態度、對工作內容有沒有興趣,如果只是抱持交差了事,對所謂有興趣的工作只有三分鐘熱度,她也不會考慮拔擢。

成功密碼4.練外語 學生時期的優先要務

  調查顯示,大多數成功經理人,剛進職場與擔任主管後,最認真進修,這段期間的進修,以工作相關的專業技能最為重要,但在全球化的遊牧工作時代,第一外國語, 甚至第二外國語,極其重要,等進入職場才加強,可能為時已晚,因此有62%的經理人建議,學生時代,最應該補強的就是語言能力。

  開平餐飲學校的傑出校友劉一帆,今天之所以能夠站上國際舞台,成為國際知名飯店連鎖集團爭相邀請的西式料理大廚,憑藉的不僅是料理功夫,更重要的是,他在學 生時代就靠自修的方式培養英文能力。當他在西華飯店工作時,正因為他能用熟練的英文與來自英國著名飯店的工作人員攀談,進而獲得對方賞識,進入百年飯店服 務。

  在調查中也可以發現,30世代經理人與過去認知的經理人有部分不同之處,其中最大的差異有兩項,第一項為大量使用科技工具,第二項是以「友情激勵」取代「嚴格管教」。

  在科技工具的運用上,網路已是普遍化的工作與管理工具,調查發現,沒有經理人不使用網路,使用網路除了處理工作外,「使用電子郵件」、「看新聞」與「增加專業知識」是最重要的三種用途。

  在管理風格上,過去師徒制講究的「嚴格管教」已改以「友情激勵」與「殷切指導」的風格居多。

  時代在變,但成功者的特質,有所「變」卻也有所「不變」。工具、溝通方法或許變了,但閱讀、思考、積極態度,在這個變動的時代,卻依然歷久彌新。

2009年4月6日 星期一

致使成功的行事特色-急迫感

如果你真心求勝、想成功,急迫感是不可或缺的關 鍵加溫劑;所謂「急迫」是指內心深處力求行動與勝出的決心,也就是要在今天就把事情做好。只要有這麼一股急迫感,即使是正逢難關的組織,也能締造扎實的成 果。要達成更豐碩的成果,就必須讓組織內的急迫感升高,而要做到這點,就要贏得成員的心。只要激增並加強化急迫感,那麼各種美夢就都會成真。

急迫感之必要

在商場上,所有好事都開始於急迫感的存在。當組織成員真正感受到急迫感,就會認為自己必須立即行動,而不是去思考什麼時候比較方便。急迫感會鞭策大家每天都努力達成長足的進步,而不是有時間再說。急迫就是內心深處力求行動與勝出的決心。

當組織真正感受到急迫感時:

1. 大家都會開始尋找眼前可以大顯身手的機會,並設法脫穎而出。

2. 大家會開始找出真正關鍵的問題,並進一步著手實行必要的變革。

3. 領導人會努力想出可行策略來克服重大的問題。

4. 所有的團隊組成都會努力不懈地宣揚各自的願景和策略,以贏得其他組織成員的認同。

5. 大家會感受到一股力量,致力去排除阻撓組織進步的障礙。

真正的急迫感是什麼?

急 迫感不是靠一時衝動,更不是要人開會開個不停,真正的急迫感反而會專注在關鍵議題上。激發真正的急迫感靠的是一股想要勝出的決心,而不是擔憂會失敗或是想 要保住面子。當你有了真正的急迫感,就會每天都想要努力達成重要的成果,你會專心去做真正重要的事,而不是想到什麼就做什麼。

組織行動一般而言可分為三類:自滿、瞎忙、急迫感。

.自滿:通常是普遍卻被忽視的;起因於長期的成功,卻可能導致一成不變或毫無作為。

.瞎忙:誤以為是真正的急迫感;常使組織陷入焦躁、氣餒的氣氛中,忙進忙出卻總是在空轉,沒什麼價值。

.急迫感:少見卻很重要;是個絕佳機會,成員們皆強烈渴望行動與勝出,並專注於重要問題所推導出的急迫活動。

錯誤的方向將導致…

自滿與瞎忙,與真正的急迫感截然不同,它們本質上具有高度的破壞性。你必須非常清楚自己的需求,才能分辨何時需要真正的急迫,並且據此做出因應。

組 織在瞎忙的時候,就會產生許多活躍的行動,只不過它是被焦慮、憤怒和挫折感所驅使,而不是一心想要盡早勝出。瞎忙的行動讓人覺得亂無章法:開不完的會、做 出一大堆報告、忙得團團轉,一切的錯誤導向會讓大家無法發掘重要契機、解決痛苦的問題。誤將瞎忙當作真正的急迫感,是今天的一大問題。大家會一直把忙亂的 行動當成是真正的急迫感,然後悶頭做下去,結果只會遭遇問題和挫敗,和過度自滿的下場沒什麼兩樣。

檢視你是不是在瞎忙

瞎忙:高階管理團隊在尚未提出「我們必須盡快處理這個狀況,好讓我們能往前走」之前,就找上顧問公司,並要對方提出解決方案。

急迫感→高階管理團隊會覺得自己有必要全力投入於關鍵的策略問題,而不是把這個工作交給外部的管理顧問。

瞎忙:指派專案小組負責推行新策略,讓公司再次站穩腳步。不用說,執行長並不在小組成員當中。

急迫感→一旦問題釐清之後,高階管理團隊就會變身成專案小組,推動必要的變革。

瞎忙:專案小組大概等了1個月才召開第1次規畫會議,因為大家都很忙。專案小組又過了4個星期才再度開會,因為每個人都另有要事在身。大家在第2次會議上都同意公司競爭力確實愈來愈差,並廣泛討論誰該對此負責,卻根本沒有討論出該如何加以改善。專案小組在第3次會議時決定組成一個次級委員會,負責跟公司其他單位說明新策略,至此已經花了大約6個月的時間。

由於一切毫無進展,執行長開始加入專案小組的會議,這使得每個人都備感緊張,急忙推出一連串專案。結果業務副總做了一次有60PowerPoint的簡報,結論是問題都出在產品研發部門。這引發了產品研發部門強烈的反彈動作,而這些動作完全不在於了解顧客需求、生產更優質的產品,或是因應市場競爭。產品研發部門反而一心一意忙著保護自己的地盤。

急迫感→每個人都會排開其他事務,好盡快全力投入公司面臨的最大要務。

在專案小組的第1次會議上,執行長會起身表示:「我們目前處於難以生存的困境,顯然必須同時調整產品研發和銷售流程,變革絕不容有一絲一毫耽誤。大家來討論如何把這項挑戰化為良機,大幅超越所有競爭對手,為未來取得有力優勢。大家要提出一些可以立即行動的方案,往正確方向邁進。」

1次會議上所提出的構想,在1週後所召開的第2次會議之前,就已經開始執行了。

換句話說,真正的急迫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實際上,這可能攸關大家是否將時間浪費在部門的互相攻訐,還是合作產生讓公司在未來更進一步的最佳方式。真正的急迫感極具建設性,而瞎忙則可能帶來同等的破壞力。

(轉載自大師輕鬆讀)

π型人職場的六大優勢

為什麼要成為π型人呢?因為他們在職場上具有獨特的六大優勢,可戰勝景氣。

1.擁有別人難以具有的特殊技能

π型人因擁有在該領域中別人少有,又有利於工作的特殊技能,自然會成為職場上耀眼的明日之星。

2.具備別人難以精通的專業知識

若能在原有的專業知識外,另行修習有用的第二專業,將可大幅增進自己的工作實力。醫生如果懂得電子學,將可善用電子儀器來幫助診斷及治療病人;機械工程師如果懂得美術設計,將可為新車款打造美麗的外型。當你具備第二專業後,將使第一專業有更大的揮灑空間。

3.突破別人難以突破的職場瓶頸

在就業前即具備的本職技能,原本就只能支持有限度的薪資成長。假使不積極進入第二條學習成長曲線,即使更換工作,仍會遇到相同的瓶頸。π型人培養了第二能力,可順利越過關卡,讓自己的升遷之路暢行無阻。

4.養成別人難以培養的跨界視野

具有第二視野的π型人可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跨越原領域的限制,尋找新資源,制訂新策略,跳脫既有的工作模式及思考框架,為公司注入一股正面向上的力量。

5.進入別人難以接觸的獨特領域

與其在紅海中與眾多優秀者競爭,不如另闢戰場。π型人可進入全新的藍海領域,以與眾不同的雙專長或雙技能,開發新的市場,開啟新的格局。

6.開創別人難以構想的美麗世界

π型人向兩位師傅拜師學藝,習得互補的兩套功夫,截長補短、相輔相成,故大有機會勝過師傅一生的成就。

(轉載自PC Home電子報)

2009年4月5日 星期日

麥肯錫的內隱知識

本期的經濟人雜誌以麥肯錫為主題,其中提出了許多很不錯的觀點,如麥肯錫的內隱知識主要為以下三點:
1.專業主義
2.事實依據
3.高層觀點

該文章的連結如下: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mod=locality&func=view&id=1793

2009年2月12日 星期四

武學的境界

中國武術雖然門派繁多,功法、技法不計其數,各有不同,但武術作為一門學問,其修煉的規律則各門派 大體相似。每門派各有自己的入門功夫,彼此之間互有差異,有的甚至大相徑庭。但愈往高層次上修煉,則彼此之間差別愈小。待練到最高境界時,各門派之間就幾 乎沒有什麼差別,可謂殊途而同歸了。根據中國武學的一般規律,可以把練武過程分作三個階段,也可稱作三種境界,即煉精化氣(明勁)、煉氣化神(暗勁)、煉神還虛(化勁)。 煉精化氣是初級階段,重在訓練基礎功夫,消去拙力,練出剛猛之勁。煉氣化神是中級階段,重在消去剛勁,漸長柔勁,以意行拳,充實內力。煉神還虛是高級階 段,重在煉至柔至順之勁,周身內外全憑真意運用,達到拳道合一的至上境界。對以上武學諸境界有所了解,將有助於習武者明確努力方向,加強自我監督,而不致 一味埋頭蠻練,徒成皮厚肉壯之功,氣血躁動之勇,而於武學精微尚一無所知,遑論上乘功夫?

煉精化氣:最苦的階段

凡是練過武術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練基本功是最苦的,煉精化氣是學武者皮肉最吃苦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習武者要通過各種基本功法的反覆練習,將渾身的拙力逐漸消去,而代之以剛猛的勁力,這個過程通常稱為「換力」。

基本功是武術的入門功夫,就像寫文章先要學識字一樣,大體包括椿功、腿功、臂功、腰功、 指功、眼功等。練站椿,要一直站到兩腿發抖,汗如雨下。練拔筋,每每是筋張欲斷,疼痛鑽心,幾欲哭號。練臂力,直練到雙臂腫脹,連一碗飯也難以端穩。練指 功,不論是拔木椿、提罈子、撮石筍,練後都是手指顫動不已,連筷子也拿捏不住。練腰功,夜裏疼得每翻一次身都要鼓足勇氣。

大凡武術的各種入門功夫,都要使學武者經受肉體上、精神上的種種磨鍊,備嘗各種滋味。最令人難忍的是,上述種種皮肉之苦, 並不是三天兩天咬咬牙就能苦熬過去的,而是每天都要重複若干遍,並且持續若干時日,捨此再無其他捷徑可循。這些入門功夫大都是所謂死功夫、笨功,動作單 調,內容枯自燥,體力消耗很大,所以常常有些人連這一關也沒闖過去,就畏難而退了。其實,上述基本功僅是煉精化氣的第一步,距煉精化氣的最終境界還十分遙 遠。有了上述入門功夫的基礎,纔能開始練拳。這時纔是煉精化氣階段的真正開始,練入門功夫僅是為這一階段作準備而已。

煉精化氣是易骨之道。按照道家養生術的學說,凡人之初生,性無不善,體無不健,根無不固,純是先天之氣。以後知識一開,靈 竅一閉,陰陽不交,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不和,皆是後天血氣用事。由於血氣盛行,元氣削弱,以致筋骨不能健壯。煉精化氣的目的,是將人體中散亂之氣收納於丹 田之內,使之不偏不倚,和而不流,以拳術要訣反覆練習,使體壯骨堅,所以又稱「易骨」。

易骨就是「換力」。凡是未練過武術的人,與人較量時所憑都是本力,即身形僵硬之力,又稱蠻力或拙力。這種蠻拙之力隨著生理 機能的衰老會很快消退,並不是武術中所要求的勁力。勁力是依靠周身協調,以腰為軸,以心為帥,在剎那之間爆發出來的那種彈抖崩爆之力,其勢猛,其速疾,其 勁冷脆,猶如迅雷不及掩耳,閃電不及瞬目,擊人立中,跌人立仆。根據牛頓第二定律,作用力與物體的加速度成正比,與物體的質量也成正比,也就是說:

作用力=質量x加速度(F=mxa)

這裏所說的崩彈之力,就是指那種獲得了較高加速度的爆發力。這種爆發力必須先蘊而後發,先蓄而後放,不僅速度快,而且富於彈性,具有穿透力,出掌帶風,發拳有聲,有時可以達到掌風忽忽、拳聲砰砰的愛度,令人凜然生畏。如果僅憑拙力,不管力氣多大,也難以達到這般境地。

崩彈之力主要就是靠身體諸大關節,如肩、肘、胯、膝的猛烈抖甩而發出的。無論以甚麼部位 擊出,它都是全身的合力,要靠全身關節的同步配合,勁力順暢,一發而出。不少拳種都要求出拳時鬆肩沉肘,胳膊不要伸得過直。站步時要求雙膝微彎,腿不要太 直。其原因之一就是要使肩關節、肘關節和膝關節在發力時保持必要的彈性,增強應變的靈敏性。

練習崩彈之力也是一個相當艱苦的過程。練拔筋等基本功,只要柔韌性不是太差,年齡不超過二十歲,而且認真刻苦去練,日日不 輟,大約兩三年功夫也就可以說得過去了,但是練好崩彈之力卻要比這更費時間。比如形意崩拳,動作看來平平常常,簡單已極,不過上半步出一拳而已,而且來來 去去都是這樣一個姿式。可是,如果沒有一天三五十拳的功夫,不經過五六個寒暑,那崩拳是練不出多大名堂的。

明勁練到一定程度,可以不必預先大富度蓄勢而能發勁,即在極小的空間內單靠關節的抖動就能爆發出力道不小的彈勁,俗稱「寸 勁」。如敵人猝然襲來,待自己發覺時已近不逾尺,待要撤步退避已然不及,但仍可在這二三十釐米的超短距離內,借肩、肘、腕諸關節的驟然抖動而發勁,以挑、 撞、格、擊等多種手法來反擊敵人。此時雙方距離極近,我之崩彈之力發勁又疾,一發即至,即發即收,未收又發,連環進擊,一秒鐘之內可連續擊出多次(若雙拳同時出擊,一秒鐘內可擊出三次;若單拳輪流出擊,一秒鐘內可擊四至六次。在三十釐米超短距離內,以雙拳同時出擊的效果較好)。敵人躲無可躲,退無可退,往往手足無措,而面部、胸腹部已被重創。

在煉精化氣階段還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學會拆拳。所謂拆拳,就是把武術套路中的攻防動作逐一分解出來,參研其實戰意義。這種獨立分解出來的一招一式,大都具有很強的實戰性,又稱「散手」。許 多拳師在授徒時,只教套路,很少教拆拳。結果不少人學了幾年拳,對所練拳術中的攻守招式所知甚少,在同人交手時,甚至敗在不會拳術的人手下。學會拆拳,是 武術中技法訓練的關鍵。對方一拳打來,我或閃或挪,或挑或格,或不招不架,逕直反擊,其中均有法度可循。我之攻擊對方,或彈踢,或直踹,或橫掌如刀,或甩 拳如挑,也都有嚴格的要求,並不像馬路邊小流氓們打群架那樣,不分青紅皂白,胡打亂踢。幾乎所有的武術套路都是以攻防動作為其結構形式,以 制敵防身為目的(只有極少數武術套路以訓練基本功為目的,所含攻防動作較少,像少林派中的一種羅漢拳,是以十八尊羅漢的各種姿態為內容而組成的形象化拳 路,重在鍛煉柔韌、平衡等素質)。如突遇歹徒襲擊,你只有在制伏歹徒的前提下纔能有效地防衛自己。不能制敵,則必為敵所制,自己的身體和財產就會受到損 害。所以練武的人必須練熟若干招式,乃至爛熟於心。「千招會不如一招精」,一旦有事,心意甫動招式即出,這樣纔能取得制敵防身的效果。對於有一定武術基礎的人,學會拆拳並不是太難的事。只要自己勤於思索,一般的套路都可以拆開。將拆開的某些招式練熟,在實戰中即可派上用場。可惜不少習武者都不善於獨立思考,在武學方面缺乏鑽研上進之心,或者僅以鍛煉身體為目的,並無他求,這樣他們就僅僅滿足於演練套路,而不再有興趣去參究蘊藏在套路中的技擊奧妙了。

八步連環拳是少林拳術中一個簡單套路,由二十二個動作組成,但其中卻包含了踢、打、拿、摔、插、 挑、格等十七種技法,其斜身飛掌一招更是少林絕技之一。任你練過幾年拳腳,若被對方以此招靠上身,則十有七八要跌仆在地。少林派拳路中多有此式,但有的與 此稍有不同,像靠身捶中是「偷步刁手」接「順步斜飛掌」,其用法大同小異。可惜不少人雖然也熟悉這些套路,但不求甚解,難窺其中奧妙。他們不知此招前掌微 搭意在封敵之前臂,更不知縮身蓄力、進身擠靠、上步鎖腿、抖肩飛掌的發勁之道和擊敵部位,這樣走拳就成了過場。殊不知一招平平無奇的少林飛掌可將敵人凌空 擊出,跌仆於數尺之外!

學會了基本功,又學會了若干套路,進而學會拆拳,練 熟若干招式,手、眼、身、法、步都有了一定功底。同時,又能逐漸把周身散亂之氣聚於丹田,拙力漸去,剛勁漸長。待到將拙力完全消去,剛力充沛,眼神如電, 威氣外揚,體強骨堅,步履穩實,則已經練成明勁,完成易骨功夫,可以說達到了煉精化氣的境界。一般來說,如果習武者不是天資愚鈍,而是較有 悟性,而且專心致志,神無旁鶩,日日練功不輟,又加上名師指點,最後能達到煉精化氣的境界的,恐怕也需要六七年時間。如果主客觀條件差一些,或悟性較差, 或不堅持練功,或無名師傳授,那就很難達到如此境界,也許一輩子永遠在武學的初級階段內徘徊。這樣的人實在不少,大約占習武者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也就是 說,在眾多習武者中,能夠最終完成初級階段的還不到百分之五,絕大多數人都在練武的長途中先後被淘汰了。只是不少習武者既缺乏自知之明,又缺乏自知之明, 又缺乏知人之明,眼界狹窄,文化層次較低,總是自我感覺良好,他們很難正確意識到自己的武藝在整個武學階梯中所處的客觀地位。這種情況在武林中並不是個好 現象。夜郎自大,故步自封,自吹自擂,動不動就要在人前炫耀武功,自以為罕逢對手,「老子天下第幾」,其源蓋出於對武學的整體缺乏把握,從而一葉障目,不 見泰山,忽略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強中更有強中手」這個最淺顯的道理。

崩彈之勁源於自身的剛猛之力,其勁力明顯顯能露於外,所以又稱為「明勁」。這種崩彈抖爆之勁如果能 夠練到收發自如的程度,其擊人的威力當然遠非拙力可比。若習武之人用這種功夫同常人交手,則勝算大致在握,若擊中對方要害,亦可重傷對手。練會了這種功 夫,一般可以算作會武術了,但是這不過是初窺武學門徑,僅僅進入武學的第一種境界,以後的路途還十分遙遠。完成了煉精化氣的人,一般身體壯實,矯健有力, 目光威猛,時有兇暴之相,而且性格比較剛烈,遇事不太冷靜,多有恃藝驕人之氣,若遇爭執則有時不知忍讓,輕易出手擊人,惹是生非。他們如果繼續深造,向更 高的境界努力,那麼這種性格將會有所變化。

煉氣化神:步入高手的必由之路

凡是學武的人,誰不想成為武林高手?但是初學武術的人大多從剛猛入手,這樣做本來是無 可厚非的,也是學武的必經之路。不過若是一味追求剛猛的勁力,不懂得養氣、煉氣之道,那就很容易給身體造成損傷,而且勢必難以進入更高的境界。老子說: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物壯剛老」,又說「柔弱勝剛強」。他從哲學意義上論證了過於剛強的危險後果,這些話在拳理上也同樣適用。

煉氣化神是武學的第二個境界。在這一階段,習武者要完成易筋功夫,練出暗勁。暗勁就是 柔勁。但是,武學中的「柔」並不是柔弱無力,而是指那種形斷意不斷、綿綿不絕的具有極強柔韌性的特殊的力道。暗勁是剛柔相濟之力,剛中有柔,柔中有剛。煉 氣化神的過程,就是消去剛勁、漸長柔勁的過程,這是武學中的第二次「換力」。

煉氣化神的關鍵是煉氣。其實,早在煉精化氣的階段,習武者就應當學會把身體各部的散亂之氣收聚於丹田,人們常說的「氣沉丹田」、「氣發丹田」,就是這個道理,圓是那時還達不到使真氣周身游走、收發自如的地步。

中國傳統醫學理論認為,人體內存在著一套複雜的經絡系統,它包括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 武學中特別重視奇經八脈中的任脈和督脈,打通任、督二脈是武學中煉氣的基本功夫。任脈起於會陰穴,由身體前部沿中線而上,經關元、氣海、神闕、鴆尾、膻 中、天突諸要穴,止於唇下承漿穴,共二十四穴。督脈起於脊尾的長強穴,由人體背部沿脊柱而上,經命門、風府、強間、百會諸要穴,止於上唇內的齦交穴,共二 十八穴。

武術家認為,人身有任督二脈,猶如天地分南北,自然分陰陽,必須打通任督二脈,方能使 陰陽交合不離,「以見渾淪之無間,一而二,二而一也」,這是運氣調息、養元固本的根基。『內功經』云:「尻尾升氣,丹田煉氣。」指真氣起於脊尾盡處的長強 穴,提肛收腹,以鼻吸氣,真氣即由長強穴循督脈而上,達於腦頂百會穴,下通任脈,由氣海穴沉入丹田,使丹田充盈。如此完成一次循環,即為一周天。武術家要 求練此周天,須「日日行之,無差無間」,使內氣綿綿不絕,滾滾而來。打通了任督二脈以後,纔能接著練那些更高深的功法。

煉氣的時候,必須排除一切干擾和雜念,以鬆、靜為旨,做到鬆而不懈,靜而不散,收視返 聽,操固內守,調息綿綿,即所謂「心不動,氣自固」。道家把這種煉氣過程稱作「存想」,即「存謂存我之神,想謂想我之身。閉目即見自己之目,收心即見自己 之心,心與目皆不離我身,不傷我神,則存想之漸也」。

如果說練基本功是對習武者肉體和意志的磨鍊,那末煉氣過程則是在更高層次上的對習武者 精神的磨鍊。武林中不少人都有過類似的體會,要把多年練就的剛猛之力一點點消去,要付出多麼大的代價!一位習武六十多年的老人回憶說,他早年從名師練形意 拳五年,一拳劈出,帶動風聲,勢不可當。但他練的是開展式,行家們稱為「假拳」,只不過是形意拳的基礎功夫,相當於太極拳的摧僵階段。為了把明勁練成暗 勁,他不得不重新從站椿練起,將開展式改為緊湊式,以求勁力內蘊。這樣又足足練了七年,纔覺得身上有了內勁。他夜晚在公園練拳,雖然全身放鬆,但打出拳 去,居然發出嗡嗡的震動聲,能傳出好遠,惹得行人前來觀看。他逐漸體會到形意拳由外向內練的奧妙。

其實,不僅是形意拳,中國武術的所有拳 種都是由外向內練的,即由有形之精轉向微妙的無形之氣,由四肢軀幹的表露於外的剛猛之力,轉向以內氣為主的剛柔相濟之力。在煉氣化神階段,重在培養意念活 動,以意領氣,以氣帥形,意動氣動,以氣催力。練拳時要全身放鬆,心意平和沖淡,但意念必須高度集中,周身俱要協調自然,含蓄圓活。出拳之際不要求快求 猛,而是遵循法度,順應自然,以意念導引,使內氣由丹田發出,透過五臟,達於拳腳。若是求快求猛,心必浮躁,心躁則氣上浮而散亂,無法聚斂周流。打慣明勁的人每每於此時難以鬆靜,控制不住意念,以致遲遲練不出暗勁來。

以意領氣,本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但要作到精神鬆靜,收視返聽,又談何容易?藉 用禪宗的一個術語,就是習武者必須像禪僧坐禪一樣,要具備相當的「定力」,即駕馭精神意念的能力。習武者只有在「萬緣如洗淨」,「身心亦已冥」的物我兩忘 的空明境界之中,纔能做到調息運氣,綿綿不絕。道家形容這種精神狀態是「胸中純白,意無所傾,志若流水,心居空城」。總之都是要求人們心如明鏡,寸念不 生,在呼吸吐納之中,以意念導引體內真氣沿經絡走向運行,如輕雲浮行體中,使之綿綿相續,循環不已。久而久之,習武者自能從中領繳到奧妙與樂趣。

清人王宗岳在太極拳經中總結到:「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 順遂,乃能便利從心。」以心行氣,就是意到氣亦到。只有心意沉著,氣才可收斂入骨。功夫既久,骨日沉重而內勁日長。以氣運身,是氣動身亦動。氣要順遂暢 達,身體才能從心所欲,毫無阻滯之處。也就是說,在煉氣階段要經歷兩個過程,一是以心行氣,收斂入骨,這是由外向內;二是以氣運身,便利從心,這是由內向 外。

上述兩個過程在煉氣的初步階段是截然分開的,只有先作到以心行氣,而後才可能以氣運 身。待練到純熟之後,方能達到內外合一、形神一致的境界,這時已經不分內外,遑論先後?中國傳統醫學認為,氣分兩種,一種是先天之氣,又稱元氣。天以陰陽 五行之氣化生萬物,只要有形體就有先天之氣,所以元氣是人自結胎之初所秉受的先天之氣。另一種是後天之氣,由後天生成,流通於血脈之中,稱為血氣,又稱橫 氣。血氣是剛猛之本,故有「血氣方剛」之語。元氣以太和為宗,以沖元為本,剛柔相濟,可剛可柔。道家把修煉元氣視為長生之道,認為「長生之術,莫過乎服元 氣,胎息內固」,「若能存念其神以守元氣,氣亦成神,神亦成氣」。

煉氣之道就是服存元氣以消去血氣,以先天補後天。表現在勁力上,就是練出柔韌連綿之勁,以消去剛猛橫暴之力,以求剛柔相濟,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武 學境界的高低最終是由內功高低來決定的。凡是武林高手,其在內功方面必定有相當的造詣,不僅太極、形意、八卦等所謂「內家拳」是這樣,而且少林、查拳、通 背、劈掛、南拳等「外家拳」也無一例外。一個同樣的招式,由一個不會內功的人和一個內功有相當根底的人分別演練,則二者招式之間的威力氣象定是大不相同 的。若使該二人交手,在雙方技法大致相當的情況下,則後者十有九勝。當然,也有人內功根底深厚而並不會武術,而以養氣健身為目的,則另當別論。

練習內功一般需要有名師指點,入門之後即可自行練習。若無高人傳授,僅靠自己摸索,那就不容易找到門徑。練習內功的人還必須具備一定醫學知識,熟悉人體經絡走向及各處穴位,並且要懂得一點陰陽五行學說和太極八卦理論,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練內功最難做到的是排除雜念,不受任何干擾,心如明鏡,纖塵不染。當前社會發展很快,事務繁雜,競爭激烈,幾乎人人都要為生計考慮,要能作到心如枯井、止水無波實在很不容易。另外,煉氣時最好在山水相依、林木蔥鬱的幽靜之處,但是對於城市居民來講,現在能找到一小塊少受煙氣噪音污染的清靜之地已屬不易,復更有何求?

過去武術界的人常常把煉氣之道說得很神祕,不輕易傳授。不少人練了十幾年拳,只知道氣 沉丹田,卻不知真氣為何物,如何運行,於是氣沉丹田也就差不多成了一句空話。內功神祕之說也往往令人望而生畏,似乎可望而不可及,不少習武者就是在煉氣化 神的殿堂前停下了腳步。由於以上諸多因素,在練成明勁的人中,大約只有百分之五的人能進一步練出暗勁,這是習武長途中的又一次大淘汰。經過多年靜心養氣的 內功磨鍊,隨著剛勁漸消,血氣漸去,而柔勁漸長,元氣漸盛,練出暗勁的人大多神志清爽,精神充沛,剛烈之氣漸漸沉銷,柔和之氣漸漸充實。一旦遇事,態度比 較冷靜,善於權衡利弊得失,輕易不會同人動手,若被逼無奈而不得不應戰,只要不是在性命危急的局勢下,他輕易不使毒招、不下殺手。

練成了暗勁的人,經過了多年的刻苦磨鍊,對武學的博大精深、不可窮究的道理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所以,他們大多待人謙和,沒有盛氣凌人的架子,也不會動輒炫耀武功,恃技欺人。有的人甚至將武功深藏不露,混同於常人。在完成易筋功夫的同時,習武者的體形和神態也可能會發生某些變化:一是體形漸趨於瘦健,少橫蠻肥重之態;二是步履輕捷而穩實,少拖沓滯重之病;三是目光漸趨清朗慈和,臨敵時則威神自出,目光如冷電,少兇暴浮露之相。這種地步,就基本上達到了煉氣化神的境界。此後,能否步入煉神還虛的更高境界,那就得看習武者本人的天資和造化了。

煉神還虛:武學的最高境界

煉神還虛是武學的高級階段,也是內功的高級階段。在這一階段,要完成易髓功夫,練出化勁。將暗勁練到至柔至順的地步,就是化勁,所謂「陰陽混成,剛柔悉化」,「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就是指化勁而言。當 然,它並不排斥攻防格鬥等招式技法,可是相對而言,招式技法已經退到次要的地位。在煉精化氣的初級階段,當然以基本功和技法為主,內功只是剛剛入門。在煉 氣化神的中級階段,技法與內功並重。待暗勁練到一定火候,習武者就會感到內功遠比技法更難練,而且比技法更重要。從此而後,武功的長進與否就主要由內功的 進境快慢來決定。在練習化勁時,幾乎完全要靠內功。內功大成,也就標志著化勁大成。

凡是武術招法,並不是越繁複就越高明,相反地,倒是越高明、越實用的招式就越簡練。比如武林中流行 的擒拿術,大多簡練實用,招法巧妙。少林派「迎風八打」中有一個動作,叫作「順風掌」,即對方若以右掌向我頭部劈來,我則側身以右掌向外斜磕,而後並不收 掌,而是立即催勁,仍以右掌向右方橫擊敵人的頭頸部。這是連消帶打的一招,其反擊方向正是敵方難以防守的空檔和要害部位。還有一種短打招數,其反擊速度更 快。這種招以擰腰衝拳為主。當對方以右拳襲來時,我不招不架,而是將腰迅疾一擰,同時借擰腰之勢,側身驟發右拳,進擊對方的胸部。擰腰與出拳一氣呵成,對 方的右拳則從我胸前滑過。拳諺說:「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便是十下。」就是指的諸如此類乾淨利落、明快灑脫的反擊招式。上述兩種招式都簡單易 學,實戰性很強。

在武學中,招式的精妙說到底還是其次的,武功的高低最終決定於內功的深淺。同是一招平平淡淡的形意 崩拳,有人用以防身尚且難以自保,而當年的郭雲深卻挾此技屢挫天下名手,其根本原因在於他的內功渾厚,已臻神化之境,從而盡得拳理奧妙,將一個平平常常的 招式發揮得淋漓盡致,威力大增。武學中的精妙深微之處,必須是在習武者的內功有了相當根底之後纔能逐一領悟。習武者的內功越深厚,對拳理的領悟就越透徹。 所以,武林高手之間的較量,不僅是技法的較量,更重要的是內功的較量。

煉神還虛是對人體中樞神經及其反應能力的高級訓練。根據中國傳統 的氣功理論,煉神還虛最終應在上丹田(泥丸宮附近的球形區域)完成,煉氣化神在中丹田(中脘、鴆尾諸穴之後的球形區域)完成,煉精化氣在下丹田(臍下深處 的球形區域)完成,由下而上,逐次升高。煉神還虛的要訣是「虛靜」二字。「虛」指心內虛空若谷,「靜」指心境淡泊守一,所謂「虛靜為主,虛無不受,靜無不 待,知虛靜之道,乃能終始」是也。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要求心境達到極度空明寧靜的狀態,這樣才能歸根復命。道家養生術認為:「不認不知,無聲無 臭,名曰希微,只這個便是全真妙本,人能透得,即刻知機」。也就是說,必須對外界的任何干擾全不理會,心中不存任何芥蒂,一無阻滯,聽不到任何聲音,聞不 到任何氣味,凝神守一,不懈不僵,久而久之,才能悟透箇中的玄妙之機。太極拳高手們認為,虛靜「乃太極拳最精微處,非稍有根底者殊難領會」,又說:「太極 拳應敵時,其最妙處在以虛靜勝人,故太極拳實以無法為法」。在內功的最高境界,武學與道家互通互融,達到了高度的一致,這就是武學中的「拳道合一」。武術 家們早就明確指出:「固靈根而動心者,武藝也。養靈根而靜心者,道藝也」,劃清了武藝與道藝兩種境界的差別。

在練習化勁的時候,習武者周身內外全仗真意運用,手足動作所用之力,有而若無,實而若虛。其運氣亦不著意,亦非全不著意,忽隱忽現,若有若無。呼吸似有似無,以真息行之。練到至虛,則身無其身,心無其心。一 些武學大師如實地紀錄下他們練習化勁時的體會。孫祿堂先生說,他練化勁時,每天練一形之勢,到停勢時,心中神氣一定,就感覺到腹部如有物萌動,後來又出現 周身發空的景象,覺得身體一毫也不敢動。再練一些日子,感到丹田內如有兩物相爭,漸漸安靜。這時仍是在練拳趟子,內外一氣,緩緩悠悠練之,不敢有一毫不平 穩處。練拳時,呼吸用意於丹田,從尾閭至夾脊、玉枕、天頂而下至丹田,與靜坐功夫相同。以後不論行、走、坐、立,皆有內中或動或不動的感覺。有時熟睡時內 中忽動,動而即醒,仍用練拳的呼吸方法。再過一段時間,睡熟後內中不動,內外周身四肢忽然似空,周身融融和和,而且不論靜坐、練拳都會產生這樣的感覺,到 這時才體會到拳術與丹理是同一道理。

尚濟先生也有類似的體會。他說:「在作靜功時,閉目合睛,抱神歸一,便會覺得宇宙之大,空無一物, 只有眼前一片光明,自身虛無縹緲,遨游太空。一不小心,就有摔下來的危險,所以精神又十分集中。作動功時,便覺飄飄蕩蕩,如三尺羅衣,掛在無影樹上,心無 其心,身無其身,隨意而動,無可無不可。又如懸肘寫大草,將意、氣、神集中到筆尖上,按中有提,提中有按,任意而動,則筆走龍蛇。如用之應敵,本無意打 他,只是隨進攻之勢,隨意應之,不見而章,無為而成,往往可將對方擊出甚遠。這即拳經中所說『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也就是崩拳大師郭雲深一 生的經驗總結:『有形有意都是假,拳到無心方見奇。』

在長期的內心虛靜的狀態下,中樞神經的反應可以達到極其敏銳的令人吃驚的地步,乃至「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這是形容習武者的感覺靈敏已達極處,即使加上像一片羽毛、一隻蒼蠅那樣微乎其微的力量,也能立即覺察清楚並作出反應。習武者練出了這樣的諼夫,在同人交手時,只要一搭上手,對敵人的功力深淺即已盡悉無餘,而敵人對我卻懵然無知,只能處處被動,為我所制。

氣功界把煉神還虛的最終境界稱作「返本還元,復歸於嬰兒」。道家 養生學認為,嬰兒狀態是人的原始狀態,是人體生命的本來面目。在嬰兒狀態,體內陰陽自然平衡,內氣無所不通,意、氣、神三者合一。其後在人的生長過程中, 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下,產生了七情六慾,干擾了內部的平衡,使生命不能按照自然規律進行,於是產生種種疾病,而且生了病自己也不能修殘補缺。氣功道即在於以 人靜的方式,切斷外來干擾,將意識集中於自己體內,再通過一定的功法,消除以往因外來干擾而引起的體內變化,使其逐漸恢復到最初的自然狀態,意氣神重新合 一。氣功家叫做「善養吾浩然正氣,常守我獨立之神」。武術家叫做「豈知吾得嬰兒真,打法天下是真形」。老子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則是從哲學意義 上對氣功的概括。既是要復歸到嬰兒狀態,那麼不僅要求精神上無思無念,無牽無掛,一無滯礙之處,而且在呼吸上也要復歸到嬰兒的「胎息」狀態。所謂「胎 息」,就是模仿嬰兒在母腹中的呼吸,自服內氣,呼吸皆用鼻而不用口。吸氣綿長深透,呼氣微細若無,吸氣時長引而咽,並閉氣不使外逸,至極深處才微微吐氣。 不論吸氣、呼氣都不要讓自己聽到,不發出任何微細之聲。同時還要模仿嬰兒的手形和精神狀況,即所謂「握固守一」。「握固」是兩手拇指內蜷,由四餘四指從外 握之。「守一」指意念守神抱一,不受任何外界干擾。道家養生術把練好胎息視為「返本還元,卻老歸嬰」的必由之道。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 堅。」他又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功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這幾句話的大意是,天下最柔軟的東西, 能駕馭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世間沒有比水更柔弱的,可是沖激堅強的東西沒有甚麼能勝過它,因為甚麼東西能代替它。弱勝過強,柔勝過剛,天下沒有人不懂得這個 道理,但是沒有人能夠實行它,所以老子強調「營魄抱一」,「專氣致柔」。

一般的技擊家講究的是以快打慢、以強擊弱,高明的武術家卻把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奉為準則。一般的技 擊家在臨敵時常常心急如火,氣血上涌,恨不得一拳將對方打翻。高明的武術家面對強手,卻能做到心平氣靜,從容不迫,以逸待勞,後發制人。他們在同人交手 時,心境空明,無慮無念,置勝敗於不計,置生死於度外,形神合一,心無定式,但一抬手一投足均為精妙招式,威力極大。其動作或快或慢,或柔或剛,如行雲流 水,綿綿不斷,又如錢塘之潮,滾滾而來,令對手無招架之功,無退避之處,處處無不受制。

達到了煉神還虛境界的武術家,大多性格豁達,心胸開闊,待人謙和有禮,不同人作無謂之爭。耿繼善先 生回憶道,他早年練習拳術時,肝火太盛,往往與人無故不相合,視同道如仇敵,自己也常感煩惱,而且周身為拙力所拘,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力量。後來從深州 劉奇蘭先生學形意,練明勁四五年,自己感到性格起了變化,對於過去的事常感愧悔。又練暗勁五六年後,每見同道之人無不相和,對於技藝高過自己的人,不僅不 嫉妒,反而加以稱贊,但自己還有一點吝嗇之心,不肯以祕技示人。而後又練了五六年化勁,方覺腹內空空洞洞,渾渾淪淪,無形無象,無我無他。這時方能泯滅門 戶之見,遇有同道者無不相愛,遇有不如自己者無不欲教。偶與人較量,並無先存一個打人之心在內,而所用所發皆是道理,無入而不自得。這時方才明白了形意拳 中和的道理,體會到練拳可以變化人的氣質,使之入於道的境界。

練成了化勁的人才真正能稱得上武學大師。他們大多儒雅清秀,似有仙風道骨。他們目光清朗澄澈,神態慈祥和藹,步履輕盈飄逸,兩眉正中隱隱若有紅光,拳經上叫做「一點靈光吊在眉」,又稱「光聚天心」。不過,能達到這種境界畢竟太不容易了。在練成暗勁的武術家中,能最終練成化勁的也不過一百個人中有那麼一兩個吧!也就是說,在所有習武者之中,大概平均每十萬人中不過有四五個人有希望成為真正的武學大師,恐怕實際比例比這個估計還要低得多。

一個人如果從十歲開始習武,而且他天資聰穎,悟性甚高,又有名師指點,兼以環境較為適宜,在不間斷 練武的前提下,大約需要至少二十年時間才能走完從明勁到化勁這一段漫長的路程。等他成為真正的武學大師時,恐怕已經三十歲開外了,所以太極拳家們有「十年 用功,十年養氣」之說。但實際上所耗費的時間比這大概還要長些,因為人在年輕的時候,對於高境界的內功不容易領悟,很難做到抱神守一、專氣致柔。內功的修 鍊與年紀、閱歷、文化修養極有關係,一般是人到中年以後才能悟出箇中的真諦,完成由淺入深、由淺亂到渾厚的修煉過程。所以,真正在武學上大有成就的人大多 在四十歲以上。

2009年2月11日 星期三

心靈的運動家重點摘要

1.一個內外兼修的運動家一定要懂得事半功倍的道理。在一場競爭激烈的比賽中,他們瞭解一切順勢而為的道理......P25

2.對一項技能完全不瞭解就學習,就像貼郵票不用膠水─永遠也貼不起來。......P40

3.視覺上的回應

沒有任何比看自己活動的錄影帶更有效的方法,即使是鏡子也能讓您對自己的優缺點變得實際一些。......P51


4.如果我有六小時的時間砍一棵樹,我會用前四小時磨利斧頭。......Abraham Lincoln......P53

5.所有的冠軍,都能完成那些別人不願意做並且覺得無聊的事。......Anonymous......P54

6.如果我們全心投入一項活動,並且持之以恆的練習,時間一到,那些因為追求成功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也隨之浮現。......P69

7.所謂的一夜成名,往往都付出十年的辛苦歲月。......Anonymous......P70

8.有關身體潛能的四個「S」

所謂的身體潛能是由四個主要元素:Strength(力量),Suppleness(柔軟度),Stamina(持續力),Sensitivity(靈敏度)。當我們稱某人為天才時,他通常是在這四方面有穩固的基礎。

大部份我們在運動生涯中所碰到的學習瓶頸和挫折,尤其在學習運動、競賽、音樂、舞蹈、武術時,都是因為在這四方面有所欠缺。......P132


9.鬆弛:身體潛能的關鍵

放鬆能提升力量、柔軟度、耐力及靈敏度......P134


10.每個人都知道力量是體能的主要特質之一。然而,我們可能都沒有想到,如何在平衡輕鬆的狀態下,好好的運用它。所謂的力量不單指肌肉組織的律動,還包括控制肌肉的能力。......P141

11.下盤的堅實穩固,上身的鬆弛敏銳,都能在武術家及芭蕾舞者身上看到,它們都反映出自然的智慧。唯有擁有粗壯的根和樹幹,又有柔韌延伸數枝的樹,才能在颶風中屹立不搖。......P171

12.心靈練習也解釋為什麼有一些運動員在休息一段時間之後,再重回運動場時,卻發 現自己的技巧進步很多。同時也解釋為什麼星期五遭遇到的問題,休息兩天之後,在下星期一卻有極大的進展。光是想著動作,可以讓你有所改善,因為你不會一再 重覆錯誤的動作。心靈練習比體能練習來得更有效率。......P189

2009年2月9日 星期一

鍛練核心

  到目前為止,練拳也超過十年了,越練會越覺得越是簡單基礎的招法,練功的效果越好,不過有可能這只是我自己的體會,現階段常練的東西如下:
  • 換步採打:鍛練中心線的感覺。
  • 十八羅漢聖手第一式:逆式呼吸身體內空間開合的鍛練。
  • 滾輪:培養筋骨力量的極佳方式。
  一般而言,功夫就是反應、速度與力量的總合,三者缺一不可,只是初練拳的時候,因個人的喜好程度,可能會暫時偏向某一個面向,就我自己而言,從一開始就很重視力量的鍛練,到後來對於力量的掌握慢慢有了一定的感覺後,慢慢的再加上反應和速度的練習,而就我的認知,反應就是聽勁,而速度則是發勁的相對速度,也就是勁短的能力,講的就是不遇實體不發力的能力,三面提到的三個練習的項目,實際上已經融入了反應、速度及力量的鍛練。

神經鏈調正術的六大步驟

神經鏈調正術 作者:Henry 轉貼自:中國NLP網站原創

目標就是 “ 趨吉避凶 ” “ 離苦得樂 ”

  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逃避痛苦和得到快樂,借著這股力量可使我們舊有的行為改變,也可以幫助新行為定型。在此我要向各位介紹一套方法,能有效的幫助各位得到所希望的改變,這套方法我稱之為“神經鏈調正術”(Neuro-Associative Conditioning),或可以簡稱為NAC,它乃是借著逃避痛苦和追求快樂的自然反應來調正我我們的神經系統,而不必用意志,去迫求我們所期望的人生。

  當我們能夠控制住神經鏈,也就能夠掌握住自己的人生,下面我就要告訴各位如何來調正它,使你一改過去因循度日的消極習性,振奮而起並拿出追求美夢的行動。人生中每個人所希望的改變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我們的認知,一種是我們的行為。而改變要能成功,就必須把舊有行為和痛苦連在一起,把新行為和快樂連在一起。

  改變不能單憑意志,因為那個效果不可能維持長久。神經鏈調正術NAC是我用來教人改變的一門學問,它提供人們一套特定的步驟以進行持久的改變。如果你希望能夠很快並且持久的改變,那麼你首先必須具備兩個信念:

  第一個信念是,改變是可以馬上做到的。很多人誤認為改變不可能很快做到,如果可以那就意味著原本就沒有問題。——別忘了,既然我們能很快的製造出問題,那也就能很快的找到答案。

  第二個信念是,要對改變自我負責,若是沒做好可別怪罪別人,這個責任又可分為三部分:

  1、我們必須確信“有些事必須得改變”——記住,是“必須”而不是“應當”改變。
  2、我們還必須相信“我必須推動改變”——要想有持久的改變,必須做改變的主角。
  3、我們還必須相信“我有能力來改變”——如果我們不相信自己能做到,必然不會全力去做。

  下面我們再來瞭解一下神經鏈的形成過程。當我們經歷了重大的痛苦或快樂時,我們的腦子就會很快地按照下述三個標準去尋找各種的原因:

  1、腦子會去尋找與當時不相配合的不尋常現象。
  2、腦子會去尋找同時發生於當時的現象。
  3、腦子會去注意這種不尋常現象是否經常出現。

  當你覺得痛苦或快樂時,腦子便會立即掃描同時發生于周圍的不尋常現象,如果正好有個現象符合的話,腦子便會再注意這種現象是不是每次都必然出現,如果是的話,腦子就認定這個現象就是每次讓他痛苦或快樂的原因所在。但這三個形成神經鏈的標準並不十分精確,沒有量化的資料,完全是腦子的主觀判斷,因此很可能會使我們錯認現象的原因。結果就錯失解決問題的機會,所以我們下定論之前,應當好好審視一番。

  如果我們想改變自己的行為,有個有效的辦法就是:把我們的舊行為和痛苦連在一起,而把所希望的新行為和快樂連在一起。如果我們想有所改變,不管是用何種方法,都得經過下述六個簡單步驟。這六個步驟是神經鏈調正術的基礎,能直接有效使我們改變,幫我們消除痛苦而得到快樂,且不會有任何不良的副作用。

第一步:確定什麼是你所要的,而又是什麼妨礙了你

  人生中我們越是注意的就越容易得到,同理,你越是惦記著你不想要的,你就越甩不掉它。明確什麼是你真正要的,這樣才能引導你的去向;你要的越明確、越具體就越能發揮力量,快速地達成目標。

  另外,我們也必須知道是什麼阻礙了我們所要得到的,不用說,阻礙我們改變的原因就是我們把改變和痛苦連在一起,因而寧可不改變。因為我們對改變後的結果不知道而心懷恐懼。

第二步:找出改變的槓桿——認定不變會有很大的痛苦,而現在就變會有很大的快樂

  很多人都知道自己應該改變,可是就是不肯拿出行動。改變通常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願不願的問題。我們對於“改變”這個問題所持的態度,經常是“應該”而不是“必須”,就算是必須,也經常是指未來的“某一天”。要想馬上改變,唯一的方法就是得在心裏抱持迫切感,而這種迫切感跟人生的痛苦與快樂這股力量有關。

  人生中任何成功的改變,必然是改變神經鏈中對痛苦與快樂的詮釋的結果。通常我們很難改變,就是因為這種痛苦與快樂交織而成的矛盾使我們不願意改變,然而如何消除這樣的矛盾而使自己的願意主動去改變呢?有一個辦法就是讓自己的情緒達到痛苦的臨界點,當你覺得舊有行為帶給你的痛苦大於所能得到的快樂而不願忍受時,你終於拿出了改變的行動,這就是臨界點了。

  在物理學上有一種名叫槓桿的裝置,可以放大力量,幫我們移動極重的物體。同樣地,若是我們想做出重大的改變,也就需要找到可以使力的“槓桿”,把舊有行為所帶給我們的痛苦、以及改變所帶給我們的快樂放大,當痛苦超過快樂時,改變就發生了。這可以使我們拋掉抽煙、喝酒、好吃、吸毒等壞毛病,以及改掉沮喪、消極、煩惱、恐懼等不中用的負面情緒。

  促成改變最有力的槓桿,是發自於內而非來自於外的痛苦。當我們發現無法按照自己的原則去生活乃是最大的痛苦。如果我們不能按照自己的價值行動、如果我們的行為和設定的標準不一致,這內我和外我之間的差距便會形成一種壓力,有效地逼著我們改變。在人身上有一股很強的力量,那就是維持“我”的完整性。許多人之所以會想的是一回事,做的卻是另一回事,其中原因就在於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內外不一致。如果你想找到使人改變的槓桿,就必須找到使自己內外不一致的問題根源。

  如果這還不足以產生改變的槓桿的話,那就把目標轉移到心愛的人身上,例如你的孩子、父母、戀人或愛人。大多數的人寧願為心愛的人付出得比在自己身上更多,所以,好好想一想,如果自己不改變的話,會對心愛的人造成多大的傷害。

  緊接著便可以問自己一些能引起快樂的問題,這將可以使你對改變產生一些具有正面效果的感覺。你可以這麼問:“如果我改變了,對自己會有什麼樣的重新判斷?如果我改變了,會有什麼樣的衝勁?如果我今天就改變,會做出 什麼樣的成就呢?我的家人和朋友會怎樣看我呢?我會多麼快樂呢?”

  這些問題要想能產生效果,就得盡可能找出一大堆為什麼一定要馬上改變的,而不是未來某一天才改變的理由,若是有更強有力的理由就更好些。如果你不覺得有馬上改變的必要,那表示你還沒有找到真正的改變槓桿。

第三步:終止你舊有的行為模式

  如果我們一直沿用舊有的行為模式,最後所得到的結果必然回跟以前一樣。只有終止我們的消極行為及情緒,找出扭轉痛苦與快樂的槓桿,那麼整個人才會改變。有時候人們會因為舊習慣所帶來的痛苦而想改變,可是又捨不得這個舊習慣所能帶給他們的“快樂”,這就好像有的人因為受傷而受到旁人的關注,為了繼續引起關注,他就不大願意自己的傷過早康復。此時,產生了“第二種好處”,使他不願意改變先前的行為。任何情形當有“第二種好處”介入時,我們就得加強改變槓桿的力量,才能終止舊有行為。

  有一次,我在芝加哥舉辦的一場研討會上,有一名學員公開告訴大家想戒掉好吃巧克力的習慣。他的好吃程度簡直嚇人,因而贏得“巧克力貪吃鬼”的稱號;他甚至穿著一件特別的T恤,印著一行字:我愛大家,但我更愛巧克力。我相信他是想改掉好吃巧克力的習慣的,可是卻內心矛盾,因為這個習慣還給他帶來第二種快樂:吸引旁人的注意。因此我覺得施加較大的壓力,好讓他終止舊有的行為模式。於是我在課堂上對他說到:“為了調整你的體質,在隨後的九天裏你除了巧克力之外什麼都不可以吃,並且每天只能喝四杯水。”他十分得意的答應了。

  隨後的時間裏,其他學員紛紛把隨身攜帶的巧克力棒或巧克力糖全數塞在他手上。到了午餐時間,他把巧克力當飯猛吃,並微笑著對我說:“謝謝你,安東尼,這些巧克力滋味真不錯!”隨之又撕開一包巧克力塞進嘴裏,似乎要證明他不會被我“打敗”。各位可知道吃多了巧克力會口渴嗎?結果他喉嚨乾得不得了。當其他學員繼續把巧克力遞給他時,他已不像先前那樣高興地接受了。到了第二天,從他臉上似乎可以看出他已經沒有了先前的興致,可是態度還是硬得很。第三天早上當他走進會場時,面無表情,我微笑著問到:“早餐吃得怎樣?”他懦懦的說:“吃得不太舒服”此時背後一名學員遞給他一塊巧克力,他不僅接得十分勉強,而且沒有撕開,甚至都沒有正眼瞧一眼。見狀我便問到:“怎麼了,不想吃了?你不是吃巧克力大王嗎?再來一些,巧克力的滋味好得很呢!”我越這麼說他的臉色越難看,我繼續慫恿到:“再多吃一些!”突然從他口中爆出了一句:“你少再逼我了!”於是,我若無其事的說道:“那就把巧克力丟了,好好上課吧!”

  這套方法就是在他身上產生了改變的槓桿。如果你能讓一個人肉體上覺得痛苦,那麼就能使他拿出改變決心,想要脫離而去追逐快樂。因為在他晚上睡覺時,腦神經系統會記錄下吃巧克力的痛苦經驗,一下子把他先前對痛苦和快樂的認知擊得粉碎。物極必反法

  下面我們再來談“如何打破負面情緒反應以及使你受限的做法”。

  通常我們若能不斷的干擾舊有行為,最終它就會改變,在此向各位介紹一種記憶來攪混感受的方法。 我們之所以會情緒惡劣,乃是因為一直想著那件讓你掛心的事所致,譬如被上司責駡了,那一整天你腦海裏會一直縈繞著他對你怒吼的表情,結果你的心情越來越壞。下面我就要告訴大家一種消除這種負面的事情所造成的心情不暢快的方法,以便日後可以解決情緒惡劣的狀況。

  1、在腦海裏重新描繪令你十分困擾的那件事。你要仿佛看電影似的詳細描繪其中每個細節,可不要心情激動。

  2、把腦海中的這一幕轉化成漫畫形式。假想自己坐在一個高高的椅子上看漫畫書,讓整件事快速的倒放回去,想像上司把他所說的話吞了回去;隨之再以更快的速度正放一遍。然後再通過改變顏色和形狀來醜化裏面人物,這樣反復快速的做十來遍,不斷改變裏面人物的樣子及顏色,同時加上音樂,相信必能改變你先前的感受。

  3、現在看看自己對先前那件事的感受如何?如果第二步做的不錯的話,情緒必然會有所改變,不會再像先前那樣惡劣或低落。

第四步:另外找出一個新的且好的行為模式

  這一步是建立長久改變最重要的一步。縱使我們中斷了舊有行為,若沒有可以取代的新行為,結果改變必然會功敗垂成。因此,找到一個好的新行為是改變成功的關鍵。同時,這個新行為必須要讓你得到與先前舊行為同樣甚至更多的的快樂。譬如說如果你想戒煙,那就必須想出新的方法來取代過去從抽煙中所得到的快樂,如果你實在想不出什麼好辦法,那就去向那些改變成功的人學習,看看他們是怎麼做的,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在此,我想跟大家分享南西·曼恩曾作的一個調查,用以瞭解吸毒者戒毒的成效,結果發現“取代行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第一組人被迫以外力(法律)強制戒毒,可是他們被釋放後沒多久便又開始吸毒。這便是——外力的施加無法造成持久的改變。

  第二組人真心想戒毒,並且憑著毅力壓制想再吸毒的衝動,結果比第一組要樂觀,但維持得也不是太久,平均起來大概只有兩年時間。

  第三組人則因為有很好的取代行為而戒毒成功,他們從家庭中、事業上、社會活動上得到的感受比吸毒更好,結果絕大部分人從此再沒有犯過毒癮,即使少數人未能成功,但平均起來至少也能維持八年不再犯。

第五步:不斷調正新的行為,使之成為習慣

  改變要能維持長久,調正工夫是必不可少的。最簡單的調正方法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那個新的行為,使它在我們的腦子裏形成粗壯的神經鏈。如果你找到了能取代舊行為的新行為,那就在腦海裏不斷往積極方面想,不斷的重複練習這個新行為,直到讓你覺得它真能使你脫離痛苦而得到快樂為止,這時它便能在你的腦子裏建立起神經管道,使你的新行為能夠維持長久。調正的目的,就是要確保我們能夠自動地顯現出新行為,使之成為我們的新的習慣。

  要想加速調正工夫的有效性,我們還得加上一個“強化”新行為的過程。給自己訂定幾個近期目標,每當你達成一個就馬上給自己來點鼓勵。當你一停止抽煙就趕快給自己一個獎勵;千萬別指望體重下降8公斤後才給自己獎勵。當你給了自己一些鼓勵或獎勵,你的神經系統便會把改變跟快樂連在一起。所以只要你拿出了改變的行動,哪怕只是很小的一步,那麼請你立刻給自己一點獎勵,一句讚美、一份禮物或更大的自由都可以。記住,任何行為或情緒若能不斷強化,最終它便會成為一種自動而調正的習慣;相反,若不給予強化,最後他們會慢慢消逝。當然,除了正面強化以外,我們還可以採取反面強化的方式,即當我們見到不希望的行為時就懲罰一番,皺個眉、罵一下、甚至打一頓。注意強化不同於獎勵或懲罰,強化是行為發生時的立即反應,而獎勵或懲罰是事後措施。

  另外,如果你想使新的行為能夠長久的持續下去,強化的方式也十分重要。或許你可以使用固定強化的方式。如果每次出現某種行為,就給予同樣的獎勵,那麼長此以往,便會讓人覺得這只是一種必然的習慣,因而失去了獎勵的意義了。譬如一般企業是每月發薪水一次,由於這種工資是固定且可以預期的,所以他們不會特別賣力,只要達到公司規定即可。然而如果偶爾有些不定期的獎勵,譬如口頭嘉獎、頒發獎金或職位升遷等,這就能使他們願意付出更多,因為他們知道這麼做可能會得到一些額外的獎勵。第三種激勵方式就是給“大獎”,通常如果公司給予員工超過他們預期多得多的獎勵,這會給他們極大的激勵,為了日後能再得到同樣或更大的獎勵,他們會更加賣力的工作。

  總之,調正是使我們能夠持續做出某種行為的重要因素,我們的任何行為模式若一直給予正面的強化或鼓勵,那它便會被調正成為一種自發性的行為,否則它就會慢慢地消逝。我們要學會使用一切可能的“無法預期的強化方式”和“固定強化方式”,以使新行為成為一種習慣。

第六步:測試效果

  最後,我們所要做的,便上檢驗一下上述步驟的效果。你可以臆想自己正處於先前令你困擾的舊習慣中,然後以新的行為取代之,看看那個舊習慣是否仍然對你有吸引力,如果答案為是的話,那你就得好好審視一番前面所做的五個步驟,很可能你需要重新做一次;如果答案為否的話,那就看看新的行為是否讓你覺得快樂,只要你能不斷調整新的行為而使之成為習慣,那麼最終你的改變就必然成功。

  此外,你還必須檢查一下改變後的效果,看看這些改變對你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是不是更促進了你的事業或人際關係?看看這個新習慣是否能和你的價值體系、信念、規則互相匹配,否則那個新習慣就無法持久。以下是一個確認檢查表:

改變後之結果檢查表

  一、確定自己對舊習慣感到痛苦:

  當你回憶起舊的習慣,這時的感受是否不像以前那樣讓你覺得快樂,而是痛苦呢?

  二、確定自己對新的行為感到快樂:

  當你想起新建立的行為時,感覺是否不像以前那樣讓你覺得痛苦,而是快樂呢?

  三、讓你的新行為和你的價值體系、信念、規則相合:

  你的新行為是否和你的價值體系、信念、規則相匹配呢?

  四、確定舊習慣帶給你的快樂依然存在于新行為中:

  是否你的新行為中仍然保留有舊習慣所能得到的快樂呢?

  五、臆想未來你以新的行為生活並成為習慣:

  臆想以前使你沉溺於舊習慣的原因,讓它成為使你樂於以新行為生活的誘因。

  如果檢查後發現新行為和這個表所列有相違之處,那就必須重新來過,從第一步開始逐步檢查,找出問題的癥結,進行調整,直至達到最後的改變目標為止。

  NAC的六個步驟可以用在任何需要改變的地方,不管是人際關係上、事業上或對孩子的教育上。如果你能掌握NAC,哪怕是前三個步驟,相信必然會有很大的改變。不過如果你不知道所要追求的是什麼,那就必定不會時常運用這六個步驟,所以下面將告訴大家明確自己所追求的目標的方法——形氣、意識焦點、優秀的提問、引喻……

喚醒你心中的巨人!

  在潛能開發訓練上,沒有人比安東尼羅賓更受推崇。儘管只有高中學歷,但他的理論與著作,為全球無數讀者開啟心靈的大門,從政治領袖到頂尖運動員,都得向他虛心請益
曾經擔任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南非前總統曼德拉、世界網球冠軍阿格西等世界名人的心理教練,被譽為美國最成功的心理勵志、潛能開發專家的安東尼羅賓,當頭棒喝問你:你10年後怎麼辦?如果此刻不付諸行動改變自己,10年後來得及嗎?

  他用「尼加拉瀑布症」,來比喻多數人的生命態度。人生就像一條長河,許多縱身跳進這條河裡的人,看到的都是眼前的問題,從來不會思考未來怎麼辦,隨波逐流一路漂去,直到有一天聽到萬馬奔騰的聲音,才驚覺來到尼加拉瀑布,慌忙想要逃生,可惜為時已晚,而墜落萬劫不復的深淵。如果在上游就下決心改變航向,悲劇將不致發生。
  其實,安東尼羅賓本人,就是自我改造的經典個案。他在80年代成名作《激發心靈潛能》的開頭,寫了這樣一段話:
「大家都說他年輕富有、事業成功,足跡遍及海內外,接觸對象上自總統、下至醫院病患,涵蓋社會各階層。繁忙的工作結束後,他就飛回加州聖地牙哥的家,那是一座可以俯瞰太平洋的城堡。這位年輕人才25歲,只有高中學歷,3年前他還一貧如洗,住在一間只有11坪大的單身公寓裡,房子小到連碗盤都得在浴缸洗。那時的他意志消沉、身材癡肥、窮困潦倒,可說是前途黯淡。如今廣受矚目、交遊廣闊、前途璀璨,他怎麼會有如此懸殊的轉變?一切彷彿天方夜譚。這個年輕人就是我安東尼羅賓,這個故事就是我的經歷。」
潛能激發1:信念
  許多人對現狀不滿,卻不願意有所改變,因為害怕挑戰未知的世界,就像美國俗諺所說「一個認識的魔鬼,總比不認識的魔鬼好一點。」
  在安東尼羅賓主持的「心靈革命」研討會,第一晚「化畏懼為能力」(Fear Into Power)課程進入尾聲時,他特別要求所有的學員都得赤足,走過攝氏2,000度、12呎長的木炭火堆。這個別開生面的過火儀式,是要教導學員說服自己,去面對無名的恐懼,從中領悟很多被認為做不到的事,其實沒有不可能,害怕與無力感都是畫地自限,卻造成你的潛能無法發揮,終生成就有限。
安東尼羅賓認為,成功與失敗的關鍵,絕不是環境,也不是際遇,而是你所抱持的信念。「信念,能挖掘出深藏在你內心的無窮力量」,如果你相信能成功,信念就會鼓舞你去達成;如果你認定會輸,信念就會讓你嘗到失敗。安東尼羅賓比較兩種信念的差異:
1. 成功者相信困難早晚會過去,不會「永久長存」,失敗者卻把很小的困難,都看得好像永遠揮之不去。
2. 成功者不會被單一困難給絆住,失敗者卻認為困難「無所不在」,只要在某方面失敗,就認定在其他方面也會失敗。
3. 成功者把挫折視為一個改善的機會,失敗者卻認為「問題在我」,徹底否定自我能力,失去再挑戰的勇氣。
  安東尼羅賓講一個故事:數千年來,人們都認為4分鐘內跑完1英哩是不可能的事,但1954年羅傑班納斯特打破這個障礙,同年隨即有37名選手跑進4分鐘內,隔年更有300人。何以如此?因為羅傑班納斯特証明了,大家認為的「不可能」其實是可能的。
潛能激發2:意焦
  和其他大師不同的是,安東尼羅賓認為,要改變自己,不能只靠意志力,其效果不能維持長久,必須從神經系統著手,去改變你對痛苦與快樂的感受。他從「神經語言學」(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NLP)衍生出一系列的心靈工程技術,在課堂上展現的立竿見影效果,令他聲名大噪。
  安東尼羅賓指出,成功與失敗的關鍵,並不是能力,而在於心境。縱使你有愛因斯坦的聰明,若身心一直處於「低落」狀態,天才也無濟於事。若你能把心境調整到正面、積極進取的狀態,就有機會釋放無限的潛能。
  在神經語言學裡,有很多控制心境的技術,調整「意焦」(focus)就是其一。
  簡單來說,「意焦」是一種看事情的觀點。就像你帶著一台相機到辦公室,當你把相機對準裡面正在爭吵的人,拍出來的辦公室就是一團亂;但如果對準另一群正在談笑的員工,這間辦公室就顯得和樂融融。取角不同,所呈現的感覺就完全不同。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要振作,就把意焦轉到使你振奮的「內心儲憶」,離開那些使你沮喪的「內心儲憶」。如此一來,就好比看電視選台一樣,你的心境立刻轉到正確的「頻道」。
1984年奧運時,美國1,500公尺自由式游泳選手歐布萊恩,無法克服心理障礙,向安東尼羅賓求助。歐布萊恩向來是狄卡洛的手下敗將,雖然努力苦練,卻認定自己不可能贏,還沒跟狄卡洛對陣,心裡已經豎起白旗。
  安東尼羅賓幫助歐布萊恩回憶,他曾經擊敗狄卡洛的某場比賽情景,重溫當天的每一個細節。經過「意焦」調整後,歐布萊恩竟然奪得金牌,而且成績大幅超前狄卡洛。「如果你曾成功過,只要運用當時相同的心境,就可再獲成功。你永遠有選擇記憶的權利,」安東尼羅賓說。
潛能激發3:次感元
  想要控制意焦,也可從「次感元」(submodality)著手。我們的視、聽、觸等感官,從外界蒐集訊息傳送給大腦,稱為「感元」;每個感元又分為數個「次感元」,亦即感官資訊在腦海裡的強弱、明暗、快慢。
  例如,即使微不足道的喜悅,如果你調整次感元,將其在腦海的影像放大,變得更清晰、明亮、富有色彩,將可帶給你許多愉悅。而痛苦的回憶,如果將其腦海影像變小、變模糊、甚至難以辨認,就能削弱其原有的力量。安東尼羅賓比喻說,好比電影導演,可以藉由運鏡、音效、燈光等手法,要你笑就笑、要你哭就哭,你也可以在自己的「內心銀幕」上做同樣的事情,來強化正面的情緒反應,弱化負面的情緒反應。
潛能激發4:提問
  另一個控制意焦的方法是「問對問題」。如果一直不斷問自己,「我為什麼這麼沮喪?」或「為什麼別人不喜歡我?」你的意焦就會去找這些想法的證據,跳不出負面的情緒。如果改問:「我如何才能走出沮喪,讓自己快樂起來且受人歡迎?」就能立刻改變意焦,去尋找讓自己振奮的方法。
  許多人常提一些讓自己洩氣的問題,像是「這有什麼用?」「既然不會有什麼效果,為什麼還要試?」「為什麼我總是這麼倒楣?」安東尼羅賓認為,如果你想改變人生,就必須改變思考方式,也就是說,得改變提問題的習慣。否則,「你求的是什麼,得到的就是什麼」,腦中的那部超級電腦,你給它輸入負面的問題,它就輸出負面的答案。
  你必須學著問一些建設性的問題,例如當你為某件事情想發脾氣時,最好先問自己:「從這件事上我能學到什麼,免得日後重蹈覆轍?」這種正面的問法,就能讓你冷靜下來,找出補救的措施。
  1970年代美國紐約多家銀行倒閉,當時很多房地產商人所想的問題是,「如果紐約這個都市沒落,我要如何保住這一切?」但唐納川普的想法卻是,「當大家都憂心忡忡時,我要怎麼做才能致富?」這個提問讓他看到別人忽略的機會,成為美國最知名的房地產大亨。
  東尼羅賓建議,當你遇到挫折打擊時,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問幾個積極性的、建設性的問題:
●這件事有什麼好的一面?
●我要怎麼做,才能得著所想要的結果?
●如果要得著想要的結果,有哪些錯誤我不能再犯?
●我要如何以愉快的心情,去處理這整件事情?
潛能激發5:字眼
  要培養正面積極的心境,除了「問對問題」,也要「用對字彙」,也就是把那些會挑起你負面情緒的字眼換掉。
  安東尼羅賓指出,人們詮釋事情時,最主要的工具就是字眼,當你更換常用來形容自己情緒的字眼時,感覺馬上就不一樣。好比他有一次被旅館服務生氣炸了,正要開罵的時候,忽然想到「遺憾」這個溫和的字眼。當他說出這個字眼後,有如魔法般,情緒立刻降溫。現在這個字眼成為他的習慣用語,當他想發脾氣時,這個字眼是他形容情緒的第一選擇。
  語言學家研究發現,我們常使用怎樣的字眼,就會有怎樣的人生。當沮喪、倒楣、生氣、挫折、討厭、壓力等字眼,常被我們掛在嘴邊時,這類字眼就很容易真的成為情緒和行為。字眼就好像「模子」,我們的感受則是澆鑄的液體,如果經常把自己的感受隨便倒進一個模子裡,而且是負面消極的模子,長久下來,就會變成根深柢固的惡習。
潛能激發6:形氣
  要控制心境,有兩種方式:除了引導意焦,還可調整你的「形氣」(physiology), 也就是姿勢、動作、呼吸、面部表情等生理狀態。
  「動作會牽動情緒」,安東尼羅賓說,身體每一個動作與表情,都有其相對應的情緒。有時不需要任何心理技巧,你只要身體稍微改變,伸直腰桿、抬頭挺胸、來個深呼吸,就能輕易產生快樂的情緒;臉上綻放笑容,便能很快感覺到自信。相反的,如果肩膀下垂、雙腿彷彿有千斤重,你就真會覺得情緒很差。當你極度疲乏、肌肉緊張、到處酸痛、血糖偏低時,心境也特別容易陷入負面情緒。
  美國著名鄉村歌手約翰丹佛,多年前面臨創作瓶頸,安東尼羅賓就是用調整「形氣」,幫助他進行突破。安東尼羅賓發現,約翰丹佛膾炙人口的成名曲,幾乎都是運動後的產物,不論滑雪、開小飛機、或賽車,都是高度激烈的運動,伴隨沿途的美麗風光,帶給他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但他成名後運動量減少。安東尼羅賓的建議很簡單,要他多加強體能活動,沒多久約翰丹佛就恢復創作活力。
  因此,安東尼羅賓強調,要喚醒你的潛能,就要先喚醒你的身體;成功的奧秘就在於讓自己常保持「動」的狀態。
潛能激發7:神經鏈調正術
  此外,「神經鏈調正術」(Neuro-Associative Conditioning,簡稱為NAC),也是安東尼羅賓受神經語言學啟發,所得出的另一種自我改造技術。
  人的腦神經有280億個神經元,每當我們做某件事時,就會在神經系統裡建立起跟這件事的關連,這種關連有如一條纖細的絲,日後我們重複這個行為或情緒時,這條「神經鏈」就會進一步加粗,最後牢牢控制住我們,其中不乏我們很想改、卻改不了的不良習慣。
  安東尼羅賓指出,要打破這條「壞」神經鏈,就得讓自己到達痛苦的臨界點。例如你想減肥,卻照吃如常,直到有一天當你發現竟然飛機的座位坐不進去、或者身體塞不進心愛的牛仔褲,肥胖的痛苦遠超過猛吃的快樂,你才會有減肥的強烈決心。至於新的飲食習慣,你一定要持續到它在神經系統定型,成為一條粗壯的神經鏈為止。
  安東尼羅賓的理論,可濃縮為一句話︰「你傳送什麼訊息給自己,決定你要過什麼要的生活。」即使環境惡劣或置身逆境,你照樣可調整信念、意焦、次感元、形氣,傳送正面的訊息給自己,在積極進取的心境下,喚醒心中的巨人!
員工潛能激發,以海豚為師
  在安東尼羅賓眼中,海豚的訓練方式,對於員工潛能激發很有啟發性。
剛開始訓練海豚跳水時,只要海豚跳出水面,訓練師就給牠一條魚做為獎勵。當海豚學會基本技巧、跳出水面的次數也增多後,訓練師就不再每次給魚,而要等牠跳得高一點才給。之後,訓練師不斷把給魚的標準提高,海豚不進步就沒魚吃。等到海豚每次都能跳到訓練師希望的高度後,訓練師改為不規律給魚,可能第三次,也可能第五次,總之就是不讓海豚確知哪一次有魚吃,除非牠有最佳表現才有賞,如此一來,每次牠在跳時才會克盡全力。
  如果採取固定獎勵,例如每跳10次就給魚吃,那麼前9次牠就不會賣力跳了。同樣地,如果海豚表現特別好,訓練師也不是每次固定給一條魚,有可能3條、4條甚至更多,海豚期望「拿大獎」就會更賣力。但有時跳得無精打采、表現較差的海豚,訓練師反而可能給牠十幾條魚,這個天上掉下來的獎品,將使那隻海豚備感振奮,表現馬上不同。
安東尼羅賓強調,無法預期的獎金才有效果,如果一切都在預料中,就跟薪水沒兩樣,無法產生額外的激勵效果。
轉載自2006/03/29Career職場情報誌

三句好言

以平靜的心去接納你不能改變的事
以勇氣去改變你能改變的事
以智慧來分辨這兩者的不同

2009年2月7日 星期六

判斷字串是否為全形的方法

/**
* 判斷字串是否為全形
* @param str
* @return
*/
public static boolean checkFullWord(String str){
  if(str != null) {
   char[] newchar = escapeNull(str).toCharArray();
   for(int j=0;j<newchar.length;j++){
     if(!Character.UnicodeBlock.of(newchar[j]).
       equals(Character.UnicodeBlock.BASIC_LATIN)){
      return true;
     }
   }
   /*此方法在UNIX環境下無效
    * if(str.length() != str.getBytes().length) {
     return true;
   }*/
  }
  return false;
}

DWR使用'scripted' Creator來初使化物件

使用DWR時,Creator標籤是少不了的,而如果你需要的不只是new一個物件,而是用某個靜態方法來初使化物件,就必須使'scripted' Creator,其dwr.xml的設定如下:

<allow>
...
<create creator="script" javascript="EmailValidator">
<param name=language value="beanshell"/>
<param name="script">
import org.apache.commons.validator.EmailValidator;
return EmailValidator.getInstance();
</param>
</create>
...
</allow>

其中,getInstance()是一個static method,類別EmailValidator使用它來初使化物件。
然後在jsp的頁面上加上這幾行:
<%String path = request.getContextPath();%>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path %>/dwr/engine.js'> </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path %>/dwr/interface/EmailValidator.js'>
加完之後,需要額外加上兩個jar檔,分別是bsf.jar與bsh.jar,可以到下面兩個網站找到相關的資源:
http://jakarta.apache.org/bsf/
http://www.beanshell.org/
如此,就大功告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