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

別人不做就是機會所在

  在104人力銀行過去近十年的服務經驗中,其求職求才資料庫內的兩個職務上,始終存有明顯的供需落差。第一個是供給遠大於需求的落差,這個落差 發生在於行政總務相關職務,想從事這類工作的求職者人數,遠大於企業所釋出的此類型工作機會,平均每人工作分配指數是0.28,也就是說大約是3到4個人 競爭一個職缺。相反的是業務貿易工作,始終呈現需求大於供給的現象,一般來說,一個求職者大約有2到3個職缺等著他去選擇。

  每回在對求職者的演講中,當詢問求職者是否願意從事業務貿易工作時,得到的總是冷漠的回應;但是當同樣一件事,用另一種方式詢問時,所的到的反應卻是孑然不 同,當我詢問有沒有人想成為CEO,便可以看到許多人眼中都發出閃爍的光芒。不過根據經驗法則,過半數的CEO都具有業務貿易工作的經驗背景。所以,換個 角度來看,業務貿易的工作無疑是通往職場顛峰的捷徑。

  這當中其實透露了一個重要的職場訊息,那 就是別人不做就是你的機會所在。可以理解的是,業務貿易工作的高度挑戰性與不確定性會帶來多重壓力,是讓多數人望而怯步的原因,但是當你拒絕挑戰的同時也 拒絕了成功的機會;試想一下,公司成立的意義與生存的方法為何?無庸置疑的就是獲利,經濟學家費德曼就曾發表過一篇驚世文章,其內容談到企業的社會責任只 有一個,那就是獲利。

  獲利也許不是公司存在的唯一理由,卻是必要的條件。而業務貿易工作則處在 最貼近獲利的位置,所以工作表現自然最容易被公司的管理階層看見與肯定,當然在升遷的路上會比其他職務更為順暢。反觀行政總務工作,在以獲利為基準的商業 遊戲規則裡,自然很難立即彰顯其價值,當然也就很難在這場商業遊戲中脫穎而出,而且這看似安穩的工作,其實是處在最危險的邊緣,當公司營運遇到困難時,對 於為公司創造價值相對較低的職務,就越容易成為首先裁撤的對象。

  再從求職市場來看,從上述的每 人工作分配指數中,透過簡單的供需原則,我們可以輕易的了解到,在行政總務工作類別的量化競爭激烈程度。如就質化內容分析時,可以與大家分享一個例子來反 應質化的競爭程度,在一次演講互動中,台下有一位聽眾是一家知名外商公司的行政總務類人員,他很感謝104人力銀行幫他找到目前的工作。我很好奇的詢問他 的背景,因為行政總務工作確實很難找,結果讓我相當的驚訝,這位聽眾高中就到美國唸書,大學念的是企業管理,研究所拿的是資訊管理碩士。這個現象反應出行 政總務,不只在量的方面競爭激烈,在質的競爭門檻也日趨提升了。

  做別人不做的事情是不是很丟臉 呢?我最喜歡在演講時問聽眾一個11人的公司你會願意去嗎?大家都搖頭,除了會覺得經濟上的不安全感外,更多人是認為面子掛不住;但是當我告訴他們是什麼 樣的人選擇了別人不做的事,結果創造出了傲人的成就時,每個人都不襟發出驚嘆。我所舉的這個選擇了別人不做的事的代表人物就是在30年前進入那大家都不敢 去的11人小公司-宏碁-的李焜耀先生。20多年後,李焜耀先生所帶領的明碁集團於2002年突破2000億營收,榮登民營製造業龍頭寶座。所以,氣度會 決定人的高度,格局更將決定你的結局,有氣度、大格局的人總會把握別人看不見的機會,創造歷史。

  所 以,給正在尋找工作或正徘徊在職涯選擇的朋友一個觀念,別人不做就是機會所在。當多數人都在尋求安定的工作時,這裡必須指出,在當今高度競爭與快速變遷的 時代裡,已經不存有所謂的安定工作,以Business Week IT 100強來說,每年有20﹪的企業會出局。根據天下雜誌2005年1000大調查指出,過去20年台灣的千大企業中,製造業的存活率只有20﹪、金融業更 低僅17﹪,而服務業更只剩13﹪。既然變遷與挑戰是不能逃避的,不如及早面對,趁多數人還沒有認清趨勢前,把握別人不做的機會,為自己創造相對的競爭優勢。

美國有三分之一的軟體工程師,是印度人

本文轉錄自 天下雜誌 2001/04 第 239 期


有七成人口是文盲的印度,卻是全球軟體人才的培育重鎮,貧窮的印度,憑什麼培養出全球炙手可熱的軟體工程師?怎樣的教育方式,能讓學生一出校園就展現競爭力?

美國有三分之一的軟體工程師,是印度人。二十五萬印度人勢力深入矽谷,已不是新聞。美國的高科技人才工作簽證(H1-B),將近一半是發給印度人,剩下一半才由其他數十個國家瓜分。

貧窮的印度,憑什麼培養出這樣充沛、素質又令人覬覦的軟體人才?

答案是教育。獨特的教育方式,讓印度成為軟體人才的搖籃。


沒有選擇題的童年

問印度工程師為什麼他們軟體強,第一個答案一定是:「我們數學好。」

數學從定義、定理推演,一步步把題目解出來,與寫軟體需要的分析、邏輯,能力一致。

印度教育首重數學。「從小我們就有好多好多數學功課」,年輕的工程師木塔卡(T.Mutatkar)笑著說:「老師曾教我們不要抱怨,誰教數學是印度人發明的。」

印度人不但發明了數字及算術,還發現了許多重要的數學定理,如三角形面積公式以及π。從古印度到現代,數學是印度人邏輯思考的原動力,和印度的宗教哲思同等珍貴。

觀察印度的教育,他們對邏輯思考的培養,有一套獨特的理念。

「我們從中學開始,考試就很少選擇題」,西藏血統、印度長大、最後在台灣念大學的札西格勒說。

那怎麼考?譬如,考甘地的不合作運動,「請分析這個運動的原因、過程、影響及對印度的意義。」札西格勒有些得意地說:「你必須把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搞得清清楚楚,才寫得出來。」

老師評分,是看學生如何運用史實,分析、推論是否合理,「沒有標準答案的」,札西格勒補充。

老師的負擔當然增加,對學生卻是用心良苦。

「我們不要學生在短暫的思考後選一個答案」,海德拉巴資訊科技學院行政長拉曼(M.Raman)解釋:「我們希望學生多做完整的思考。」

而從小習慣寫申論題的札西格勒,來台灣念政大企管系時,最不能適應的,就是「選擇題」。

「大學還考選擇題?」他詫異地問。

印度軟體工程師,分析能力不單用在「寫」,還用在「說」。「很會說話」是他們和台灣工程師最大的不同。


把競爭力說出來

台灣工程師多半「沈默寡言、多做少說」,印度工程師卻可以侃侃而談一個小時,依然神采煥發、黑黑的臉龐眼睛發亮。而且不得不承認,他們言之有物,條理分明。

這竟也是軟體教育的一部份。

印度工程學院多半有一門課:溝通技巧。「我們要不斷上台演講」,海德拉巴資訊科技學院大三學生普拉卡西笑著說:「剛開始緊張得發抖,現在很習慣了。」

透過一次次公開演講,學生漸漸學會如何清楚表達意見,如何快速切入重點,更重要的是,態度要落落大方。

「這是維繫客戶的關鍵能力之一」,軟體公司Snowbit助理執行長阿加渥(R.Agarwal)指出:「你要能溝通,才能釐清客戶的需求;你要有信心,客戶才會對你有信心。」

換言之,學生不但要培養競爭力,還要學會「把競爭力秀出來」,讓別人一目了然。

印度軟體產業風生水起近十年,產業日臻成熟,軟體公司水準也趨於一致。這時候要搶國外大客戶,比的就是「人」的競爭力。

業界的競爭既激烈又現實,這種氛圍,也早已滲入校園。

美國《商業週刊》,曾報導印度最頂尖的孟買科技學院「最恐怖的教授」。他給全班最高分者A,第二高分者B,剩下的全部是C、D、E。教授告訴學生:「今日我用這樣的方式磨練你們,就是要你們未來遇到競爭者,絕不可以被比下去。」

高度競爭壓力下,學生們個個想脫穎而出,夜夜挑燈苦讀。「一個禮拜讀七天,我們沒有週末的」,他們異口同聲。

問他們有沒有時間約會?答案是:「如果今天要約會,明天就得念兩倍書補回來。」

為什麼願意長期在高壓下苦讀?動力是什麼?

「為了錢」,一個學生直截了當地說。在印度,一個軟體工程師的薪水,是平均國民所得的十倍以上。功課好的,可以進知名大公司,薪水更翻升三、四倍。

「這是改善生活的捷徑」,木塔卡說。他自從考進資訊系後,經濟狀況並不好的父母逢人就炫耀,「還有人來說媒」,才念大學的他笑著說。

這種「天將降大任」式的培育下,學生進入職場多半可以立刻上線。


學校、產業一家親

除了學生自己夠用功、專業能力優異外,印度軟體教育還有一項特色,就是與產業互動非常密切,學生對新技術的發展完全不脫節。這也是矽谷特別偏愛印度工程師的原因之一。

學生和產業互動有多密切?可以從海德拉巴資訊科技學院中,學生雷地的學校生活中看出來。

雷地今年大三,這學期修的課中,有三門是「業界老師」開的:IBM開的「電子商務最新應用」,甲骨文開的「資料庫軟體」及摩托羅拉開的「通訊軟體」。全部是各公司的拿手領域,教的也是最新的技術發展。

系上二十七位老師中,有十六位是業界老師(在業界工作的博士),比「正規教授」還多。

雷地另外選修了一門「網路架構」。這門課很特殊,是學長們向學校建議開設的。

「歡迎學生告訴我們他們想學什麼,有求知慾才會有進步」,行政長拉曼微笑說。

拉曼認為,學校的責任是創造一個環境,讓學生對科技有充分的接觸(exposure),才會激發強烈的渴望,探究科技最新發展。

而學校的策略,就是運用業界的力量,歡迎業界設立校園實驗室,二十四小時開放給學生,夜間並由學生擔任管理員。

雷地在眾多實驗室中,選了摩托羅拉的實驗室工作,因為他對通訊很感興趣。摩托羅拉提供通訊軟體平台,「可以整夜窩在實驗室,在平台上試寫軟體,真是非常過癮。」雷地笑得很開心。

講到暑期實習,雷地笑得更得意,因為他去年暑假的實習,是在美國紐約。

「我第一次出國喔!」雷地忍不住透露。美國一家電子商務軟體公司EXCEED,想在印度設立研發中心,提供兩個名額給學生赴紐約總部實習,當然也希望他們畢業後加入。

是否加入,雷地笑著說會考慮。但說到實習的收穫,他神情轉為穩重:「要開發一個電子商務軟體,我們在學校多少有學過;但要實際去維持它,若不是這次實習,我不會知道有這麼複雜。」

密切的互動下,學生、學校、業界,串起一個共存共榮的循環體系。

業界提供豐富的資源,學校搭橋運輸養分,學生盡情吸收。學生畢業後投身業界,把當年吸收的養分回饋產業。

「整個循環要快速、有效率,才能追上科技發展的步調」,邦加洛資訊科技學院教授迪內夏(K.Dinesha)指出。

幾位台灣資工系教授,在聽到印度這個「循環體系」時,都表示「的確會對產業發展有幫助」、「知道很重要」,但因為許多原因,在台灣很難落實。

首先是「業界老師」難實現。說穿了,就是供、需都有問題。

以供應面來說,執全世界技術牛耳的,多半是跨國企業。但這些外商公司在台灣多半是業務導向,鮮少有研發中心,遑論派專家進學校授課。

而本土企業縱使有意願,學校嚴格的把關卻又導致無法成行。

「我們對教師的審查可是『三級三審』:系審、院審、學校審,」交大資工系副系主任陳耀宗笑著比喻,他隨即正色道:「審查標準還是看論文的數量。但業界的人哪有時間寫論文?」

貝爾實驗室出身的他,一再肯定「業界老師」的重要性,然而也承認,要改變現狀有困難。

那麼進入產業實習呢?

國內最早推動「專業實習」的元智大學資工系,系主任劉如生非常坦白地說:「很多廠商抱著『利用』學生的心態,不是教學生、幫助學生」,他感到失望且憂慮。

但他也慶幸還有像工研院、資策會等對學生很有心的單位,希望企業也能同樣珍視產業最重要的資產—人才。


產業導向的隱憂

與產業密切互動,固然創造了今天印度軟體人才的優勢,但也埋下了隱憂。

「產業看三年,學校看十年」,這是技術研發的普遍共識。「太過產業導向的學校課程,長久下來,學校的研究會喪失前瞻性」,印度德里科技學院資訊系主任庫瑪(M.Kumar)一針見血指出。

然而,綜觀印度政府的科技教育政策,卻是大力扶持「產業導向」的資訊科技學院成立,提供土地、資金、協助募款,無一不是傾全力支持。

政府卻也不得不這麼做。

「今天我們好不容易創造出某種優勢,就要永遠保持這個優勢。」安得拉邦(AndhraPradesh)州長納都(N.Naidu)指出。印度政府最害怕的,就是中國大陸循相同模式,急起直追。

去年開始,印度政府喊出「二○○八年,百萬軟體人才」的口號(目前軟體人才有41萬),產業界與學界,已動了起來,朝目標積極邁進。

資金撒下,一所所資訊科技學院正大興土木,要為軟體人才打造最好的設備環境。例如邦加洛資訊科技學院的學生,每人配一部筆記型電腦,還可以無線上網。

但值此同時,印度卻有70%的文盲,完全活在另一個世界。

就像林蔭幽深、一棟棟新式大樓聳立的孟買大學,幾步之遙卻是孟買最大的貧民窟,同樣諷刺且令人觸目驚心。

印度政府難道沒有想過教育資源分配的問題?

「這一直是個錯誤」,卡納塔卡(Karnataka)州政府祕書長庫卡尼(V.Kulkarni)說:「但不可否認的,這卻成就了我們的優勢。」

印度政府知道,要短期之內翻轉印度,從貧變富,由文盲變文明,是不可能的。他們希望藉金字塔頂端2%人口的力量,帶動下面98%的平民。

可不可行,就待時間驗證。

高薪的秘密(摘自30雜誌)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喜歡閱讀,閱讀是他的享受,也是蒐集情報與知識最重要的來源。他有一個工作習慣,每年都會請助理幫他買十二個資料夾,分別 標上月份,閱讀時,隨手撕下的好文章,以及該月重要的資料,就夾在當月資料夾中,這個工作習慣累積多年後,當他想要找一份記憶中的資訊時,只要翻一翻這些 排列有序的資料夾,不僅省下東翻西找的時間,辦公桌也永遠乾淨。

  美商美林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程淑芬喜歡思考與研究,思考與研究為她帶來策略,這些投資策略,動輒影響客戶上千億資產的布局。身為專業分析師,她必須每天過濾、分析來自全球各地的財經訊息,有些訊息看似重 要,實際意義卻不大;有些表面毫無關聯,卻影響深遠,只有透過縝密的思考,才能抽絲剝繭,為客戶預先掌握市場金融走向。

  台灣Google業務總經理張成秀非常善用時間,即使是從辦公室走到洗手間這短短時間裡,她都可以完成六件事情;她甚至會在半夜打電話到辦公室留言給自己,提醒明日要做的重要事情。

  成功不是偶然,坐領高薪,是因為他們能幫老闆賺進更多錢,但是上天很公平,每個人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面對繁忙公事,日立環球儲存科技台灣及上海區總經理劉士維,卻能每天準時6點下班,業績在去年還是拿到電腦硬碟市場第一名,遠高於同業。

四組密碼,成就百萬年薪經理人

  每位經理人一定有特殊的工作方法與習慣,協助他們攀上成功的天梯,這是他們累積經驗與知識的成果展現,如果能夠提前學會這些智慧,在職場上,就能少走冤枉路,即使面對不景氣,也能逆境勝出。

  《30 雜誌》這一期特別針對五十六位,來自各行各業的青壯年經理人,針對他們的獨特工作方法與日常作息進行「30世代成功經理人」調查,試圖為讀者解碼他們的成 功基因。這些經理人年齡介於25歲到40歲之間,從事行業以科技業與金融業比例最高,各為37%與23%,這些受訪者,來自世界頂尖的金融集團、全球第一 流的製造業、世界知名的管理顧問業,以及台灣最優秀的餐飲服務業等。

透過深度訪查,我們發現經理人的四組成功密碼:

成功密碼1. 勤閱讀 知識使你更有力量

  95%的受訪者有固定閱讀的習慣,同時,在極度繁忙的工作之中,仍有超過八成受訪者每個月至少讀兩本書,每天讀書超過一小時的人,高達六成。

  資深出版人,同時也被譽為台灣本土趨勢大師的詹宏志,每日晚上12點入睡,清晨4點起床看書,這個習慣維持二十年,對他來說,晚上閱讀是「漸入困境」,早上閱讀卻有「漸入佳境」的感受。

  詹宏志喜歡晨讀,華人首富李嘉誠六十年來不斷的習慣,卻是睡前閱讀。李嘉誠相信,知識能改變命運,因為他自己就是靠著從早年就培養的閱讀習慣,從閱讀中獲得知識的力量,進而超越競爭對手。

  在美商賀寶芙從事直銷十年,共同收入逾千萬的夫妻檔曾竹君與徐顗竣,也都異口同聲說,閱讀是最好的工作導師。「你不一定能學到成功人士的能力,但你會學到他們工作與處世的態度。」徐顗竣說。

  雖然詹宏志認為晨讀可以「漸入佳境」,但調查發現,這些30世代經理人主要閱讀時間,仍是下班後與例假日。而且其中逾60%的人,對於閱讀具有明確而具體的目的,以「領導管理」、「行銷趨勢」與「經濟理財」為他們最常閱讀的三大類別。

  值得注意的是,文學類與史哲類書籍也得到25%以上經理人青睞。向古人學習,在21世紀逐漸成為新顯學。除了近年在中國掀起的古書熱,《于丹〈論語〉心 得》、易中天的《品三國》等,日本首富──軟體銀行總裁孫正義,也是中國史哲書籍的愛好者,他建議經商者必讀的《論語》、《孫子兵法》,甚至《菜根譚》、 《韓非子》等書籍,也在日本商界走紅。

  此外,根據日本《President》去年8月針對年薪450萬元新台幣以上的 經理人閱讀調查發現,經理人認為可以提升自我價值的前三類書籍(複選三類,共十六類),排名依序是「溝通」、「思想哲學」、「歷史」等,均獲得三成以上的 票選,行銷、金融、領導等專業技能書籍,反而排名在後。

  成功經理人對於閱讀重要性的壓倒性支持,與本次調查的另一項結果恰可呼應,調查發現,高達55%的受訪者認為,對學習最有幫助的是「自修」,這項比率,幾乎是「短期海外進修」、「再讀一個學位」這兩個選項的兩倍半。

  反觀在收看電視的調查上,成功經理人平均每日花在看電視的時間較少,並且有七成的受訪者,看電視的主要目的是「放鬆」。

成功密碼2.深思考 思辨幫助你精準判斷

  30 世代經理人,大多以中階主管為主,每天必須面對的例行事務相當多,但是根據調查發現,他們認為「動腦想」跟「動手做」一樣重要,動腦想才能「做對的事」, 而不只是「把事情做對」。近七成的經理人,每日會特別安排時間思考,而且思考所花費的時間至少在十五分鐘以上。為什麼他們要特別安排時間思考?深度思考為 什麼很重要?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副教授蕭瑞麟認為,深度思考有助於企業人士培養敏銳的判斷力,對於任何問題或現象,如果都視之為理所當然、照單全收,結果就只能得到常識,而無法萃取與形成有價值的知識。

  蕭瑞麟建議,釐清思維可以透過正反合的辯證方式,例如「蘇格拉底」式的辨證法,透過辯證,思路會愈辯愈明愈深入。他指導碩士班學生,正反合至少要做三到四 次,但博士班學生至少要十次,才能做到真正的深思考。蕭瑞麟更進一步強調,深思考要與閱讀相結合,才能發揮更大的效用,才不會淪入空想、亂想,「如果你沒 有理論,你的思考只是漫無目的,沒有一個著力點。」

成功密碼3.秀活力 積極態度是突圍關鍵

  升官、加薪靠什麼?優秀的專業技能、良好的人際關係,這兩項都重要,但在成功經理人心中,卻不是最重要。根據這次調查,高達91%受訪者勾選「積極的工作態度」這個選項,認為對升遷、加薪最有幫助,這不僅用在他們自己的經驗,也是他們判斷下屬發展潛力的重要依據。

  程淑芬從小研究員做到今天全球知名券商的台灣區高級主管,她沒有含著金湯匙出生,沒有豐沛的人脈,從擔任最基層的研究員開始,一天工作至少十五個小時。努力 call公司、讀資料,她謙虛說,今天的成就沒有特別祕訣,就是永遠做得比別人要求的更多,「努力,努力,再努力,我要求自己比別人再多點努力,這就是我 的態度。」程淑芬說。

  想要激發積極的工作態度,必須先找到對工作的熱情,國內著名影音後製公司視元素副總經理萬曉娟形 容,她看待工作,就像談戀愛,因此不會喊苦。這次調查也發現,成功經理人每天工作超過九小時以上的比例,高達96%,長時間埋首在成堆的工作之中,如果沒 有足夠的熱情與積極的態度,必定無法持久。

  萬曉娟說,當她在考慮拔擢人才時,最重視的就是員工對自己的工作是不是抱持積極主動的態度、對工作內容有沒有興趣,如果只是抱持交差了事,對所謂有興趣的工作只有三分鐘熱度,她也不會考慮拔擢。

成功密碼4.練外語 學生時期的優先要務

  調查顯示,大多數成功經理人,剛進職場與擔任主管後,最認真進修,這段期間的進修,以工作相關的專業技能最為重要,但在全球化的遊牧工作時代,第一外國語, 甚至第二外國語,極其重要,等進入職場才加強,可能為時已晚,因此有62%的經理人建議,學生時代,最應該補強的就是語言能力。

  開平餐飲學校的傑出校友劉一帆,今天之所以能夠站上國際舞台,成為國際知名飯店連鎖集團爭相邀請的西式料理大廚,憑藉的不僅是料理功夫,更重要的是,他在學 生時代就靠自修的方式培養英文能力。當他在西華飯店工作時,正因為他能用熟練的英文與來自英國著名飯店的工作人員攀談,進而獲得對方賞識,進入百年飯店服 務。

  在調查中也可以發現,30世代經理人與過去認知的經理人有部分不同之處,其中最大的差異有兩項,第一項為大量使用科技工具,第二項是以「友情激勵」取代「嚴格管教」。

  在科技工具的運用上,網路已是普遍化的工作與管理工具,調查發現,沒有經理人不使用網路,使用網路除了處理工作外,「使用電子郵件」、「看新聞」與「增加專業知識」是最重要的三種用途。

  在管理風格上,過去師徒制講究的「嚴格管教」已改以「友情激勵」與「殷切指導」的風格居多。

  時代在變,但成功者的特質,有所「變」卻也有所「不變」。工具、溝通方法或許變了,但閱讀、思考、積極態度,在這個變動的時代,卻依然歷久彌新。

2009年4月6日 星期一

致使成功的行事特色-急迫感

如果你真心求勝、想成功,急迫感是不可或缺的關 鍵加溫劑;所謂「急迫」是指內心深處力求行動與勝出的決心,也就是要在今天就把事情做好。只要有這麼一股急迫感,即使是正逢難關的組織,也能締造扎實的成 果。要達成更豐碩的成果,就必須讓組織內的急迫感升高,而要做到這點,就要贏得成員的心。只要激增並加強化急迫感,那麼各種美夢就都會成真。

急迫感之必要

在商場上,所有好事都開始於急迫感的存在。當組織成員真正感受到急迫感,就會認為自己必須立即行動,而不是去思考什麼時候比較方便。急迫感會鞭策大家每天都努力達成長足的進步,而不是有時間再說。急迫就是內心深處力求行動與勝出的決心。

當組織真正感受到急迫感時:

1. 大家都會開始尋找眼前可以大顯身手的機會,並設法脫穎而出。

2. 大家會開始找出真正關鍵的問題,並進一步著手實行必要的變革。

3. 領導人會努力想出可行策略來克服重大的問題。

4. 所有的團隊組成都會努力不懈地宣揚各自的願景和策略,以贏得其他組織成員的認同。

5. 大家會感受到一股力量,致力去排除阻撓組織進步的障礙。

真正的急迫感是什麼?

急 迫感不是靠一時衝動,更不是要人開會開個不停,真正的急迫感反而會專注在關鍵議題上。激發真正的急迫感靠的是一股想要勝出的決心,而不是擔憂會失敗或是想 要保住面子。當你有了真正的急迫感,就會每天都想要努力達成重要的成果,你會專心去做真正重要的事,而不是想到什麼就做什麼。

組織行動一般而言可分為三類:自滿、瞎忙、急迫感。

.自滿:通常是普遍卻被忽視的;起因於長期的成功,卻可能導致一成不變或毫無作為。

.瞎忙:誤以為是真正的急迫感;常使組織陷入焦躁、氣餒的氣氛中,忙進忙出卻總是在空轉,沒什麼價值。

.急迫感:少見卻很重要;是個絕佳機會,成員們皆強烈渴望行動與勝出,並專注於重要問題所推導出的急迫活動。

錯誤的方向將導致…

自滿與瞎忙,與真正的急迫感截然不同,它們本質上具有高度的破壞性。你必須非常清楚自己的需求,才能分辨何時需要真正的急迫,並且據此做出因應。

組 織在瞎忙的時候,就會產生許多活躍的行動,只不過它是被焦慮、憤怒和挫折感所驅使,而不是一心想要盡早勝出。瞎忙的行動讓人覺得亂無章法:開不完的會、做 出一大堆報告、忙得團團轉,一切的錯誤導向會讓大家無法發掘重要契機、解決痛苦的問題。誤將瞎忙當作真正的急迫感,是今天的一大問題。大家會一直把忙亂的 行動當成是真正的急迫感,然後悶頭做下去,結果只會遭遇問題和挫敗,和過度自滿的下場沒什麼兩樣。

檢視你是不是在瞎忙

瞎忙:高階管理團隊在尚未提出「我們必須盡快處理這個狀況,好讓我們能往前走」之前,就找上顧問公司,並要對方提出解決方案。

急迫感→高階管理團隊會覺得自己有必要全力投入於關鍵的策略問題,而不是把這個工作交給外部的管理顧問。

瞎忙:指派專案小組負責推行新策略,讓公司再次站穩腳步。不用說,執行長並不在小組成員當中。

急迫感→一旦問題釐清之後,高階管理團隊就會變身成專案小組,推動必要的變革。

瞎忙:專案小組大概等了1個月才召開第1次規畫會議,因為大家都很忙。專案小組又過了4個星期才再度開會,因為每個人都另有要事在身。大家在第2次會議上都同意公司競爭力確實愈來愈差,並廣泛討論誰該對此負責,卻根本沒有討論出該如何加以改善。專案小組在第3次會議時決定組成一個次級委員會,負責跟公司其他單位說明新策略,至此已經花了大約6個月的時間。

由於一切毫無進展,執行長開始加入專案小組的會議,這使得每個人都備感緊張,急忙推出一連串專案。結果業務副總做了一次有60PowerPoint的簡報,結論是問題都出在產品研發部門。這引發了產品研發部門強烈的反彈動作,而這些動作完全不在於了解顧客需求、生產更優質的產品,或是因應市場競爭。產品研發部門反而一心一意忙著保護自己的地盤。

急迫感→每個人都會排開其他事務,好盡快全力投入公司面臨的最大要務。

在專案小組的第1次會議上,執行長會起身表示:「我們目前處於難以生存的困境,顯然必須同時調整產品研發和銷售流程,變革絕不容有一絲一毫耽誤。大家來討論如何把這項挑戰化為良機,大幅超越所有競爭對手,為未來取得有力優勢。大家要提出一些可以立即行動的方案,往正確方向邁進。」

1次會議上所提出的構想,在1週後所召開的第2次會議之前,就已經開始執行了。

換句話說,真正的急迫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實際上,這可能攸關大家是否將時間浪費在部門的互相攻訐,還是合作產生讓公司在未來更進一步的最佳方式。真正的急迫感極具建設性,而瞎忙則可能帶來同等的破壞力。

(轉載自大師輕鬆讀)

π型人職場的六大優勢

為什麼要成為π型人呢?因為他們在職場上具有獨特的六大優勢,可戰勝景氣。

1.擁有別人難以具有的特殊技能

π型人因擁有在該領域中別人少有,又有利於工作的特殊技能,自然會成為職場上耀眼的明日之星。

2.具備別人難以精通的專業知識

若能在原有的專業知識外,另行修習有用的第二專業,將可大幅增進自己的工作實力。醫生如果懂得電子學,將可善用電子儀器來幫助診斷及治療病人;機械工程師如果懂得美術設計,將可為新車款打造美麗的外型。當你具備第二專業後,將使第一專業有更大的揮灑空間。

3.突破別人難以突破的職場瓶頸

在就業前即具備的本職技能,原本就只能支持有限度的薪資成長。假使不積極進入第二條學習成長曲線,即使更換工作,仍會遇到相同的瓶頸。π型人培養了第二能力,可順利越過關卡,讓自己的升遷之路暢行無阻。

4.養成別人難以培養的跨界視野

具有第二視野的π型人可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跨越原領域的限制,尋找新資源,制訂新策略,跳脫既有的工作模式及思考框架,為公司注入一股正面向上的力量。

5.進入別人難以接觸的獨特領域

與其在紅海中與眾多優秀者競爭,不如另闢戰場。π型人可進入全新的藍海領域,以與眾不同的雙專長或雙技能,開發新的市場,開啟新的格局。

6.開創別人難以構想的美麗世界

π型人向兩位師傅拜師學藝,習得互補的兩套功夫,截長補短、相輔相成,故大有機會勝過師傅一生的成就。

(轉載自PC Home電子報)

2009年4月5日 星期日

麥肯錫的內隱知識

本期的經濟人雜誌以麥肯錫為主題,其中提出了許多很不錯的觀點,如麥肯錫的內隱知識主要為以下三點:
1.專業主義
2.事實依據
3.高層觀點

該文章的連結如下: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mod=locality&func=view&id=1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