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4日 星期五

拳擊與國術力量的結合

很久沒寫武術文章了, 也是因為之前比較少放心思在這上面, 最近閒來沒事又把玩了幾手之後, 有了不一樣的體會, 就如同文章所述, 拳擊的出拳方式與國術力量的結合.
  其實一般來說, 力量就是力量, 那有分什麼國術的力量或西洋拳的力量, 但國術的力量鍛練方式的確是有它的特殊之處, 最近花比較多時間在練很久以前學到的拉背, 背部力量有更堅實整合的感覺, 然後昨晚一樣在練泰拳的出拳時, 突然有了不同的感覺, 就是因為最近做了太多的拉背, 所以在泰拳的出拳預背動作時, 背部會不自覺的微微上提, 此時出拳, 突然感覺拳頭更輕盈, 快速, 且爆發力更強, 而且出拳時的力量直接和背部有了很強烈的連結, 這也是讓我很驚訝的一點, 拉背的功效, 沒想到在十年後, 才真正感受到它的奇妙之處, 之後可以鎖定在此招上, 看看能不能有更進一步的體會.

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深層力量的開發

  這一陣子專注在蛇圈手與穿手的交替練習,中間穿插著各項單招像是運橋手、鶴啄手、水手和換步採打的練習,但主軸仍是蛇形的力量,有了不同的感覺。
  之前也曾對蛇圈手做加強練習
,當時產生的不同感覺是,蛇圈手越轉,整個力量有越來越厚實的感覺,仍屬於身體較外圍的感覺,而這次感覺不同的是,圈手時,整個手掌和指尖的感覺完全放空,整隻手藉由背部連到脊椎,感覺就像一條細線一樣,拉到更內部的肌肉,有了更進一步的體會
  所以之後要抓著這個感覺加強練習
,要加強到一個強度之後,我想效果會更明顯

2010年5月12日 星期三

水手的體會

  專練水手大約是這兩個月的事情,會選擇這個招式是為了能加強感受背與脊椎的連動關係,然而練了之後,發覺有了不同的体會。
  此招最大的好處是,除了可以加強結構力之外,於發招的瞬間速度也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在練了這招之後,搭配洪拳其他的單招手法或套路的練習,也可以把練出來的功力導入實際對打時所使用的招式。
  而此式的重點,除了是要讓下盤與脊椎整合在一起之外,再來就是手在送出去之前,儘量是以慢練為主,如此對於蓄勁的鍛練則是更有幫助,而手則是儘量放輕,要試著用脊椎的力量把手送出去,這樣練一段時間之後,就會慢慢的有了不同的體會了。

2010年1月4日 星期一

新突破

  最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鶴拳的甩手,原本的想法是,以脊椎的彈力幫助帶動手往上伸,這是與著重在背的感覺上,另一種不同的練法,但不管這兩者的任何一種方式,均無法把背與脊椎的力量加乘,而只能分別鍛練其中一個部位而已。
  而這幾天因為花了很多時間去嚐試某一鍛練脊椎的招式,發覺這招練久後,無名指與小指,以及手背的筋會不大舒服,因而利用類似的用力方式,把鶴拳甩手用慢練的方式來練,突然有了不同的感覺:脊椎與背的力量連起來了!!
  更精確的說應該是:"上"脊椎與背的力量連起來了。之前沒有過這麼明顯的感覺,所以這一陣子得再加強鍛練這招,等感覺更強的時候,再慢慢的納入一些發勁的動作,看會不會有不同的突破。

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

別人不做就是機會所在

  在104人力銀行過去近十年的服務經驗中,其求職求才資料庫內的兩個職務上,始終存有明顯的供需落差。第一個是供給遠大於需求的落差,這個落差 發生在於行政總務相關職務,想從事這類工作的求職者人數,遠大於企業所釋出的此類型工作機會,平均每人工作分配指數是0.28,也就是說大約是3到4個人 競爭一個職缺。相反的是業務貿易工作,始終呈現需求大於供給的現象,一般來說,一個求職者大約有2到3個職缺等著他去選擇。

  每回在對求職者的演講中,當詢問求職者是否願意從事業務貿易工作時,得到的總是冷漠的回應;但是當同樣一件事,用另一種方式詢問時,所的到的反應卻是孑然不 同,當我詢問有沒有人想成為CEO,便可以看到許多人眼中都發出閃爍的光芒。不過根據經驗法則,過半數的CEO都具有業務貿易工作的經驗背景。所以,換個 角度來看,業務貿易的工作無疑是通往職場顛峰的捷徑。

  這當中其實透露了一個重要的職場訊息,那 就是別人不做就是你的機會所在。可以理解的是,業務貿易工作的高度挑戰性與不確定性會帶來多重壓力,是讓多數人望而怯步的原因,但是當你拒絕挑戰的同時也 拒絕了成功的機會;試想一下,公司成立的意義與生存的方法為何?無庸置疑的就是獲利,經濟學家費德曼就曾發表過一篇驚世文章,其內容談到企業的社會責任只 有一個,那就是獲利。

  獲利也許不是公司存在的唯一理由,卻是必要的條件。而業務貿易工作則處在 最貼近獲利的位置,所以工作表現自然最容易被公司的管理階層看見與肯定,當然在升遷的路上會比其他職務更為順暢。反觀行政總務工作,在以獲利為基準的商業 遊戲規則裡,自然很難立即彰顯其價值,當然也就很難在這場商業遊戲中脫穎而出,而且這看似安穩的工作,其實是處在最危險的邊緣,當公司營運遇到困難時,對 於為公司創造價值相對較低的職務,就越容易成為首先裁撤的對象。

  再從求職市場來看,從上述的每 人工作分配指數中,透過簡單的供需原則,我們可以輕易的了解到,在行政總務工作類別的量化競爭激烈程度。如就質化內容分析時,可以與大家分享一個例子來反 應質化的競爭程度,在一次演講互動中,台下有一位聽眾是一家知名外商公司的行政總務類人員,他很感謝104人力銀行幫他找到目前的工作。我很好奇的詢問他 的背景,因為行政總務工作確實很難找,結果讓我相當的驚訝,這位聽眾高中就到美國唸書,大學念的是企業管理,研究所拿的是資訊管理碩士。這個現象反應出行 政總務,不只在量的方面競爭激烈,在質的競爭門檻也日趨提升了。

  做別人不做的事情是不是很丟臉 呢?我最喜歡在演講時問聽眾一個11人的公司你會願意去嗎?大家都搖頭,除了會覺得經濟上的不安全感外,更多人是認為面子掛不住;但是當我告訴他們是什麼 樣的人選擇了別人不做的事,結果創造出了傲人的成就時,每個人都不襟發出驚嘆。我所舉的這個選擇了別人不做的事的代表人物就是在30年前進入那大家都不敢 去的11人小公司-宏碁-的李焜耀先生。20多年後,李焜耀先生所帶領的明碁集團於2002年突破2000億營收,榮登民營製造業龍頭寶座。所以,氣度會 決定人的高度,格局更將決定你的結局,有氣度、大格局的人總會把握別人看不見的機會,創造歷史。

  所 以,給正在尋找工作或正徘徊在職涯選擇的朋友一個觀念,別人不做就是機會所在。當多數人都在尋求安定的工作時,這裡必須指出,在當今高度競爭與快速變遷的 時代裡,已經不存有所謂的安定工作,以Business Week IT 100強來說,每年有20﹪的企業會出局。根據天下雜誌2005年1000大調查指出,過去20年台灣的千大企業中,製造業的存活率只有20﹪、金融業更 低僅17﹪,而服務業更只剩13﹪。既然變遷與挑戰是不能逃避的,不如及早面對,趁多數人還沒有認清趨勢前,把握別人不做的機會,為自己創造相對的競爭優勢。

美國有三分之一的軟體工程師,是印度人

本文轉錄自 天下雜誌 2001/04 第 239 期


有七成人口是文盲的印度,卻是全球軟體人才的培育重鎮,貧窮的印度,憑什麼培養出全球炙手可熱的軟體工程師?怎樣的教育方式,能讓學生一出校園就展現競爭力?

美國有三分之一的軟體工程師,是印度人。二十五萬印度人勢力深入矽谷,已不是新聞。美國的高科技人才工作簽證(H1-B),將近一半是發給印度人,剩下一半才由其他數十個國家瓜分。

貧窮的印度,憑什麼培養出這樣充沛、素質又令人覬覦的軟體人才?

答案是教育。獨特的教育方式,讓印度成為軟體人才的搖籃。


沒有選擇題的童年

問印度工程師為什麼他們軟體強,第一個答案一定是:「我們數學好。」

數學從定義、定理推演,一步步把題目解出來,與寫軟體需要的分析、邏輯,能力一致。

印度教育首重數學。「從小我們就有好多好多數學功課」,年輕的工程師木塔卡(T.Mutatkar)笑著說:「老師曾教我們不要抱怨,誰教數學是印度人發明的。」

印度人不但發明了數字及算術,還發現了許多重要的數學定理,如三角形面積公式以及π。從古印度到現代,數學是印度人邏輯思考的原動力,和印度的宗教哲思同等珍貴。

觀察印度的教育,他們對邏輯思考的培養,有一套獨特的理念。

「我們從中學開始,考試就很少選擇題」,西藏血統、印度長大、最後在台灣念大學的札西格勒說。

那怎麼考?譬如,考甘地的不合作運動,「請分析這個運動的原因、過程、影響及對印度的意義。」札西格勒有些得意地說:「你必須把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搞得清清楚楚,才寫得出來。」

老師評分,是看學生如何運用史實,分析、推論是否合理,「沒有標準答案的」,札西格勒補充。

老師的負擔當然增加,對學生卻是用心良苦。

「我們不要學生在短暫的思考後選一個答案」,海德拉巴資訊科技學院行政長拉曼(M.Raman)解釋:「我們希望學生多做完整的思考。」

而從小習慣寫申論題的札西格勒,來台灣念政大企管系時,最不能適應的,就是「選擇題」。

「大學還考選擇題?」他詫異地問。

印度軟體工程師,分析能力不單用在「寫」,還用在「說」。「很會說話」是他們和台灣工程師最大的不同。


把競爭力說出來

台灣工程師多半「沈默寡言、多做少說」,印度工程師卻可以侃侃而談一個小時,依然神采煥發、黑黑的臉龐眼睛發亮。而且不得不承認,他們言之有物,條理分明。

這竟也是軟體教育的一部份。

印度工程學院多半有一門課:溝通技巧。「我們要不斷上台演講」,海德拉巴資訊科技學院大三學生普拉卡西笑著說:「剛開始緊張得發抖,現在很習慣了。」

透過一次次公開演講,學生漸漸學會如何清楚表達意見,如何快速切入重點,更重要的是,態度要落落大方。

「這是維繫客戶的關鍵能力之一」,軟體公司Snowbit助理執行長阿加渥(R.Agarwal)指出:「你要能溝通,才能釐清客戶的需求;你要有信心,客戶才會對你有信心。」

換言之,學生不但要培養競爭力,還要學會「把競爭力秀出來」,讓別人一目了然。

印度軟體產業風生水起近十年,產業日臻成熟,軟體公司水準也趨於一致。這時候要搶國外大客戶,比的就是「人」的競爭力。

業界的競爭既激烈又現實,這種氛圍,也早已滲入校園。

美國《商業週刊》,曾報導印度最頂尖的孟買科技學院「最恐怖的教授」。他給全班最高分者A,第二高分者B,剩下的全部是C、D、E。教授告訴學生:「今日我用這樣的方式磨練你們,就是要你們未來遇到競爭者,絕不可以被比下去。」

高度競爭壓力下,學生們個個想脫穎而出,夜夜挑燈苦讀。「一個禮拜讀七天,我們沒有週末的」,他們異口同聲。

問他們有沒有時間約會?答案是:「如果今天要約會,明天就得念兩倍書補回來。」

為什麼願意長期在高壓下苦讀?動力是什麼?

「為了錢」,一個學生直截了當地說。在印度,一個軟體工程師的薪水,是平均國民所得的十倍以上。功課好的,可以進知名大公司,薪水更翻升三、四倍。

「這是改善生活的捷徑」,木塔卡說。他自從考進資訊系後,經濟狀況並不好的父母逢人就炫耀,「還有人來說媒」,才念大學的他笑著說。

這種「天將降大任」式的培育下,學生進入職場多半可以立刻上線。


學校、產業一家親

除了學生自己夠用功、專業能力優異外,印度軟體教育還有一項特色,就是與產業互動非常密切,學生對新技術的發展完全不脫節。這也是矽谷特別偏愛印度工程師的原因之一。

學生和產業互動有多密切?可以從海德拉巴資訊科技學院中,學生雷地的學校生活中看出來。

雷地今年大三,這學期修的課中,有三門是「業界老師」開的:IBM開的「電子商務最新應用」,甲骨文開的「資料庫軟體」及摩托羅拉開的「通訊軟體」。全部是各公司的拿手領域,教的也是最新的技術發展。

系上二十七位老師中,有十六位是業界老師(在業界工作的博士),比「正規教授」還多。

雷地另外選修了一門「網路架構」。這門課很特殊,是學長們向學校建議開設的。

「歡迎學生告訴我們他們想學什麼,有求知慾才會有進步」,行政長拉曼微笑說。

拉曼認為,學校的責任是創造一個環境,讓學生對科技有充分的接觸(exposure),才會激發強烈的渴望,探究科技最新發展。

而學校的策略,就是運用業界的力量,歡迎業界設立校園實驗室,二十四小時開放給學生,夜間並由學生擔任管理員。

雷地在眾多實驗室中,選了摩托羅拉的實驗室工作,因為他對通訊很感興趣。摩托羅拉提供通訊軟體平台,「可以整夜窩在實驗室,在平台上試寫軟體,真是非常過癮。」雷地笑得很開心。

講到暑期實習,雷地笑得更得意,因為他去年暑假的實習,是在美國紐約。

「我第一次出國喔!」雷地忍不住透露。美國一家電子商務軟體公司EXCEED,想在印度設立研發中心,提供兩個名額給學生赴紐約總部實習,當然也希望他們畢業後加入。

是否加入,雷地笑著說會考慮。但說到實習的收穫,他神情轉為穩重:「要開發一個電子商務軟體,我們在學校多少有學過;但要實際去維持它,若不是這次實習,我不會知道有這麼複雜。」

密切的互動下,學生、學校、業界,串起一個共存共榮的循環體系。

業界提供豐富的資源,學校搭橋運輸養分,學生盡情吸收。學生畢業後投身業界,把當年吸收的養分回饋產業。

「整個循環要快速、有效率,才能追上科技發展的步調」,邦加洛資訊科技學院教授迪內夏(K.Dinesha)指出。

幾位台灣資工系教授,在聽到印度這個「循環體系」時,都表示「的確會對產業發展有幫助」、「知道很重要」,但因為許多原因,在台灣很難落實。

首先是「業界老師」難實現。說穿了,就是供、需都有問題。

以供應面來說,執全世界技術牛耳的,多半是跨國企業。但這些外商公司在台灣多半是業務導向,鮮少有研發中心,遑論派專家進學校授課。

而本土企業縱使有意願,學校嚴格的把關卻又導致無法成行。

「我們對教師的審查可是『三級三審』:系審、院審、學校審,」交大資工系副系主任陳耀宗笑著比喻,他隨即正色道:「審查標準還是看論文的數量。但業界的人哪有時間寫論文?」

貝爾實驗室出身的他,一再肯定「業界老師」的重要性,然而也承認,要改變現狀有困難。

那麼進入產業實習呢?

國內最早推動「專業實習」的元智大學資工系,系主任劉如生非常坦白地說:「很多廠商抱著『利用』學生的心態,不是教學生、幫助學生」,他感到失望且憂慮。

但他也慶幸還有像工研院、資策會等對學生很有心的單位,希望企業也能同樣珍視產業最重要的資產—人才。


產業導向的隱憂

與產業密切互動,固然創造了今天印度軟體人才的優勢,但也埋下了隱憂。

「產業看三年,學校看十年」,這是技術研發的普遍共識。「太過產業導向的學校課程,長久下來,學校的研究會喪失前瞻性」,印度德里科技學院資訊系主任庫瑪(M.Kumar)一針見血指出。

然而,綜觀印度政府的科技教育政策,卻是大力扶持「產業導向」的資訊科技學院成立,提供土地、資金、協助募款,無一不是傾全力支持。

政府卻也不得不這麼做。

「今天我們好不容易創造出某種優勢,就要永遠保持這個優勢。」安得拉邦(AndhraPradesh)州長納都(N.Naidu)指出。印度政府最害怕的,就是中國大陸循相同模式,急起直追。

去年開始,印度政府喊出「二○○八年,百萬軟體人才」的口號(目前軟體人才有41萬),產業界與學界,已動了起來,朝目標積極邁進。

資金撒下,一所所資訊科技學院正大興土木,要為軟體人才打造最好的設備環境。例如邦加洛資訊科技學院的學生,每人配一部筆記型電腦,還可以無線上網。

但值此同時,印度卻有70%的文盲,完全活在另一個世界。

就像林蔭幽深、一棟棟新式大樓聳立的孟買大學,幾步之遙卻是孟買最大的貧民窟,同樣諷刺且令人觸目驚心。

印度政府難道沒有想過教育資源分配的問題?

「這一直是個錯誤」,卡納塔卡(Karnataka)州政府祕書長庫卡尼(V.Kulkarni)說:「但不可否認的,這卻成就了我們的優勢。」

印度政府知道,要短期之內翻轉印度,從貧變富,由文盲變文明,是不可能的。他們希望藉金字塔頂端2%人口的力量,帶動下面98%的平民。

可不可行,就待時間驗證。

高薪的秘密(摘自30雜誌)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喜歡閱讀,閱讀是他的享受,也是蒐集情報與知識最重要的來源。他有一個工作習慣,每年都會請助理幫他買十二個資料夾,分別 標上月份,閱讀時,隨手撕下的好文章,以及該月重要的資料,就夾在當月資料夾中,這個工作習慣累積多年後,當他想要找一份記憶中的資訊時,只要翻一翻這些 排列有序的資料夾,不僅省下東翻西找的時間,辦公桌也永遠乾淨。

  美商美林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程淑芬喜歡思考與研究,思考與研究為她帶來策略,這些投資策略,動輒影響客戶上千億資產的布局。身為專業分析師,她必須每天過濾、分析來自全球各地的財經訊息,有些訊息看似重 要,實際意義卻不大;有些表面毫無關聯,卻影響深遠,只有透過縝密的思考,才能抽絲剝繭,為客戶預先掌握市場金融走向。

  台灣Google業務總經理張成秀非常善用時間,即使是從辦公室走到洗手間這短短時間裡,她都可以完成六件事情;她甚至會在半夜打電話到辦公室留言給自己,提醒明日要做的重要事情。

  成功不是偶然,坐領高薪,是因為他們能幫老闆賺進更多錢,但是上天很公平,每個人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面對繁忙公事,日立環球儲存科技台灣及上海區總經理劉士維,卻能每天準時6點下班,業績在去年還是拿到電腦硬碟市場第一名,遠高於同業。

四組密碼,成就百萬年薪經理人

  每位經理人一定有特殊的工作方法與習慣,協助他們攀上成功的天梯,這是他們累積經驗與知識的成果展現,如果能夠提前學會這些智慧,在職場上,就能少走冤枉路,即使面對不景氣,也能逆境勝出。

  《30 雜誌》這一期特別針對五十六位,來自各行各業的青壯年經理人,針對他們的獨特工作方法與日常作息進行「30世代成功經理人」調查,試圖為讀者解碼他們的成 功基因。這些經理人年齡介於25歲到40歲之間,從事行業以科技業與金融業比例最高,各為37%與23%,這些受訪者,來自世界頂尖的金融集團、全球第一 流的製造業、世界知名的管理顧問業,以及台灣最優秀的餐飲服務業等。

透過深度訪查,我們發現經理人的四組成功密碼:

成功密碼1. 勤閱讀 知識使你更有力量

  95%的受訪者有固定閱讀的習慣,同時,在極度繁忙的工作之中,仍有超過八成受訪者每個月至少讀兩本書,每天讀書超過一小時的人,高達六成。

  資深出版人,同時也被譽為台灣本土趨勢大師的詹宏志,每日晚上12點入睡,清晨4點起床看書,這個習慣維持二十年,對他來說,晚上閱讀是「漸入困境」,早上閱讀卻有「漸入佳境」的感受。

  詹宏志喜歡晨讀,華人首富李嘉誠六十年來不斷的習慣,卻是睡前閱讀。李嘉誠相信,知識能改變命運,因為他自己就是靠著從早年就培養的閱讀習慣,從閱讀中獲得知識的力量,進而超越競爭對手。

  在美商賀寶芙從事直銷十年,共同收入逾千萬的夫妻檔曾竹君與徐顗竣,也都異口同聲說,閱讀是最好的工作導師。「你不一定能學到成功人士的能力,但你會學到他們工作與處世的態度。」徐顗竣說。

  雖然詹宏志認為晨讀可以「漸入佳境」,但調查發現,這些30世代經理人主要閱讀時間,仍是下班後與例假日。而且其中逾60%的人,對於閱讀具有明確而具體的目的,以「領導管理」、「行銷趨勢」與「經濟理財」為他們最常閱讀的三大類別。

  值得注意的是,文學類與史哲類書籍也得到25%以上經理人青睞。向古人學習,在21世紀逐漸成為新顯學。除了近年在中國掀起的古書熱,《于丹〈論語〉心 得》、易中天的《品三國》等,日本首富──軟體銀行總裁孫正義,也是中國史哲書籍的愛好者,他建議經商者必讀的《論語》、《孫子兵法》,甚至《菜根譚》、 《韓非子》等書籍,也在日本商界走紅。

  此外,根據日本《President》去年8月針對年薪450萬元新台幣以上的 經理人閱讀調查發現,經理人認為可以提升自我價值的前三類書籍(複選三類,共十六類),排名依序是「溝通」、「思想哲學」、「歷史」等,均獲得三成以上的 票選,行銷、金融、領導等專業技能書籍,反而排名在後。

  成功經理人對於閱讀重要性的壓倒性支持,與本次調查的另一項結果恰可呼應,調查發現,高達55%的受訪者認為,對學習最有幫助的是「自修」,這項比率,幾乎是「短期海外進修」、「再讀一個學位」這兩個選項的兩倍半。

  反觀在收看電視的調查上,成功經理人平均每日花在看電視的時間較少,並且有七成的受訪者,看電視的主要目的是「放鬆」。

成功密碼2.深思考 思辨幫助你精準判斷

  30 世代經理人,大多以中階主管為主,每天必須面對的例行事務相當多,但是根據調查發現,他們認為「動腦想」跟「動手做」一樣重要,動腦想才能「做對的事」, 而不只是「把事情做對」。近七成的經理人,每日會特別安排時間思考,而且思考所花費的時間至少在十五分鐘以上。為什麼他們要特別安排時間思考?深度思考為 什麼很重要?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副教授蕭瑞麟認為,深度思考有助於企業人士培養敏銳的判斷力,對於任何問題或現象,如果都視之為理所當然、照單全收,結果就只能得到常識,而無法萃取與形成有價值的知識。

  蕭瑞麟建議,釐清思維可以透過正反合的辯證方式,例如「蘇格拉底」式的辨證法,透過辯證,思路會愈辯愈明愈深入。他指導碩士班學生,正反合至少要做三到四 次,但博士班學生至少要十次,才能做到真正的深思考。蕭瑞麟更進一步強調,深思考要與閱讀相結合,才能發揮更大的效用,才不會淪入空想、亂想,「如果你沒 有理論,你的思考只是漫無目的,沒有一個著力點。」

成功密碼3.秀活力 積極態度是突圍關鍵

  升官、加薪靠什麼?優秀的專業技能、良好的人際關係,這兩項都重要,但在成功經理人心中,卻不是最重要。根據這次調查,高達91%受訪者勾選「積極的工作態度」這個選項,認為對升遷、加薪最有幫助,這不僅用在他們自己的經驗,也是他們判斷下屬發展潛力的重要依據。

  程淑芬從小研究員做到今天全球知名券商的台灣區高級主管,她沒有含著金湯匙出生,沒有豐沛的人脈,從擔任最基層的研究員開始,一天工作至少十五個小時。努力 call公司、讀資料,她謙虛說,今天的成就沒有特別祕訣,就是永遠做得比別人要求的更多,「努力,努力,再努力,我要求自己比別人再多點努力,這就是我 的態度。」程淑芬說。

  想要激發積極的工作態度,必須先找到對工作的熱情,國內著名影音後製公司視元素副總經理萬曉娟形 容,她看待工作,就像談戀愛,因此不會喊苦。這次調查也發現,成功經理人每天工作超過九小時以上的比例,高達96%,長時間埋首在成堆的工作之中,如果沒 有足夠的熱情與積極的態度,必定無法持久。

  萬曉娟說,當她在考慮拔擢人才時,最重視的就是員工對自己的工作是不是抱持積極主動的態度、對工作內容有沒有興趣,如果只是抱持交差了事,對所謂有興趣的工作只有三分鐘熱度,她也不會考慮拔擢。

成功密碼4.練外語 學生時期的優先要務

  調查顯示,大多數成功經理人,剛進職場與擔任主管後,最認真進修,這段期間的進修,以工作相關的專業技能最為重要,但在全球化的遊牧工作時代,第一外國語, 甚至第二外國語,極其重要,等進入職場才加強,可能為時已晚,因此有62%的經理人建議,學生時代,最應該補強的就是語言能力。

  開平餐飲學校的傑出校友劉一帆,今天之所以能夠站上國際舞台,成為國際知名飯店連鎖集團爭相邀請的西式料理大廚,憑藉的不僅是料理功夫,更重要的是,他在學 生時代就靠自修的方式培養英文能力。當他在西華飯店工作時,正因為他能用熟練的英文與來自英國著名飯店的工作人員攀談,進而獲得對方賞識,進入百年飯店服 務。

  在調查中也可以發現,30世代經理人與過去認知的經理人有部分不同之處,其中最大的差異有兩項,第一項為大量使用科技工具,第二項是以「友情激勵」取代「嚴格管教」。

  在科技工具的運用上,網路已是普遍化的工作與管理工具,調查發現,沒有經理人不使用網路,使用網路除了處理工作外,「使用電子郵件」、「看新聞」與「增加專業知識」是最重要的三種用途。

  在管理風格上,過去師徒制講究的「嚴格管教」已改以「友情激勵」與「殷切指導」的風格居多。

  時代在變,但成功者的特質,有所「變」卻也有所「不變」。工具、溝通方法或許變了,但閱讀、思考、積極態度,在這個變動的時代,卻依然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