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2日 星期四

論虎形拳

對虎形拳的體會

跟隨老師學習洪拳有好幾年了,越是接觸越是感受到它的深奧,而虎拳又是它的母形拳,所以要在洪拳方面有所成就與體會,就不能不在虎形拳上面多下功夫才行。而筆者本身在近一兩年的時間內,花了很多的時間在虎形拳方面,因此本篇文章主要是自身在鍛練虎形拳的時候,所遇到的困惑,以及從中所獲得的助益,在此提出來跟大家分享。

我所學過的虎形拳共有四套,為工字伏虎拳、五禽虎、十形虎、五形虎,以下就以這個順序來分別論述本身對於虎形拳的體會與理解。

工字伏虎拳:學習洪拳的第一套拳

工字伏虎拳為我們長洪體系接觸洪拳的第一套拳,它的目的主要是在於鍛練洪拳基本的橋手橋馬與氣息內勁,而且在打拳的時候,要做到"沈肩展背,勁貫骨髓"的要領,以達成"舉步風雲起,氣吼山河動"的精神與氣概。但以上的的要點要如何達成呢?要達成上述的要點,大致上需要幾項要素:一、要有一定的氣感;二、在行拳運勁的時候,要能有筋骨擰轉的感覺;三、一招一式身形的開合吞吐要能與氣息配合無礙;由以上幾點看來,即使工字伏虎拳是洪拳第一套拳,但是真正要把它練好也是很不容易的,因為以上所提的要素,其實都不容易達成,除了練習之外,就是得不斷的思考、體會與摸索。而在氣息方面,老師 已有出書專論之,故不在此做過多的探討,所以會著重在筋骨擰轉,與身形勁法配合的體會。

鬆與緊

  所謂的筋骨擰轉,就是不管是定勢,或是在招與招之間的過程中,都會有筋骨撐拉的感覺,產生出來的效果,就是所謂的"結構力",如果結構力很強的人,對手與之搭橋過招時,一般會讓對方感覺自己橋手有如山嶽一般難以撼動,除非對方的氣感與靈敏度比自己高過很多,不然對方也難以佔得上風。但這裡指的結構力,是建構在""的基礎上再達到""的效果,並非光靠力量大或肌肉的緊崩而達成,但一般人就會想,要怎麼樣才能夠又""""呢?其實這兩者是有先後順序的,一般初學武術的人,一定會先教他放鬆,把原本費力的、沒有效率的用力方式放棄,然後慢慢的練出有效率的用力習慣。但初學者就會想,放鬆怎麼會有力量呢?其實不然,因為放鬆只是鍛練的第一步,當習拳者慢慢能做到放鬆的要求之後,就得教他""的方法,而要怎麼鍛練呢?就個人的體會,最好的方法就是"定勢",因為在一開始的時候,對於緊所產生的力量還無法掌握,所以得先從定勢去慢慢體會,力量穩定的感覺,而且最好選擇筋骨拉扯感覺比較強烈的招式,如天師蓋印、左右開弓等等,這樣的話也能達到拉筋的效果,多練之對於往後身形的開合吞吐能力有很大的幫助,還有一招,是在萬籟聲的武術匯宗裡面所看到的,名為"鷹爪功",練法是雙手成平掌往身體兩側平舉,身體放鬆,意念在指尖,此時背部會有拉扯的感覺,但不管如何,以不用力為原則,因為定勢練久了,慢慢的會產生一股力量,但並非刻意用力而來,所以在最初的練習階段,很容易對此種力量的性質產生錯誤的理解,在用力與不用力之間,會產生迷惘與矛盾的感覺。所以在練習時,必須在鬆緊之間來回不斷的體會,去調整出最適當的感覺出來,等到感覺出來,練起拳來的感覺會是完全不一樣的。

  當基本的結構力練出來之後,接下來就是要配合身法與氣息去行拳,因為即使結構力很強,但無法配合身形與氣息去做變化的話,其效用還是很有限的,所以這個時候的重點,就在於招與招之間身形的配合,這也就提到了中國武術奧妙之處在於,先培養你平常很少使用的肌肉的感覺,再以一連串的功法訓練以及拳套,來加強你整合這些部位的能力,以發出強大的力量或做出巧妙的變化。而在最初階段行拳的時候,要把身形放柔,速度上也不要太快,而是去慢慢的去感受到招與招之間力量的流向,此時必須以為主要的鍛練方向,做到拳打千遍,身法自然的要求,不過最好每打個三遍、五遍,就回過頭來檢視的自己動作、力量的運使方法是否有誤。中間也可以穿插著一些單式練習,以改進自己在某些招式用力不順的狀況。

五禽虎:

  當學習者練了工字伏虎拳一段時間後,橋手橋馬有了一定的基礎,對於虎形拳的招法也慢慢熟悉之後,就要將這些招式串連起來於實際的應用上,此時就要藉由五禽虎的鍛練予以達成。五禽虎招式上比工字伏虎拳少很多,但節奏上比後者快很多,而且多為一小段落攻防,因為工字伏虎拳為基礎拳,在動作上大多為左右對稱,為的是讓學習者能有較為全面上的鍛練而不偏廢任何一邊,且為了要紮基礎,所以最好為一動一動的練習,不求快,不急躁,而到了五禽虎之後,則應該比較著重在招式連綿、力不斷,但一樣要注意力量的,此時的難度就比較高了,因為工字伏虎拳是一動一動的招式求穩,而五禽虎則是要在連續招式求穩,此時對於氣息穩定的要求更高。因此在練這套拳的時候,不能一昧的求快,而是在於力能穩定的狀態下讓速度慢慢的加快,如此才能練出虎拳所要求的力量與功法。

十形虎與五形虎:

  在前兩套拳氣息上的要求,多為氣息下沈、不斷,而到了十形虎、五形虎之後,就慢慢要求氣上提,因為氣上提力量易變化,就像鶴形拳一樣,但虎形與之不同的是,力量上提後的放勁,一樣要能達到虎拳所要求的威猛與沈重,所以在實際的應用上更能佔優勢,因為一開始與人接手時,我方的力量放輕,讓對手抓不到我的力量,等到抓到空檔或是易於發勁的力量結構時,再發出虎拳沈重的力量,此時要求的是剛柔之間的掌握,這些本身也還在不斷的摸索中,其中的見解若有誤差,還望老師及師兄們多多指教。

結語:

  以上所提到的四套拳,雖然學習有先後之分,但也不代表說後面的套路就比前面學的重要,而是說,越後面的套路是奠基於前面的套路,所以即使自身已學到五形虎,但平日的練習還是會取工字伏虎或是五禽虎的單招或是整套來練習,因為有時學到了後面的套路,才會發覺,自己在某些方面的功法鍛練上還不足,因而回頭練習基礎套路,甚至是馬步練習或是三度橋手,畢竟真正的武術程度,並非在於究竟學會了多少套路,而是到底掌握了多少的武術要領,以及可以展現到何種程度,這必須要靠各種功法不斷的鍛練方能有所成,在此與各位同道共勉之。

2007年7月3日 星期二

教練講習-二路埋伏拳課後感想

昨天下午參加了老師開辦的二路埋伏講習課程,讓我對於長拳有了不同的感覺與體驗,因為一直以來,總是不把長拳當做平日練習的主軸,總覺得洪拳才能到達比較深入的內涵,但經由老師的詮釋,才看到了長拳更深入的一面,或許是之前比較沒有直接跟老師學長拳的原因吧!所以才會導致自身對之認知的不正確。
  二路埋伏距離剛學也有六年多了,但一直沒有好好的深入練習,多年後重新體驗,與那時相比,因為程度和眼界都有所增進,再加上老師親自講解,讓我更興起要好好鍛練這套拳的想法。而埋伏拳以上的套路,與之前基礎拳不同的是,埋伏拳暗藏了許多的招式與腿法,因為在一開始學習埋伏拳的時候,學習者有可能會覺得,不是說南拳北腿嗎?怎麼埋伏拳整套打完感覺也沒幾腿呢?原來大多數的腿法都被"藏"在裡面了,經過老師解義後,才能慢慢体會長拳在腿上攻擊的變化,不過並不是直接提腳就踢,而是會先產生能以腿攻擊的角度與時機,然後再出腿予以重擊,所以才會有"手是兩扇門,全憑腳打人"這句諺語。另外,長拳的勁道是以鞭勁為主,無論是出拳或是出腿都是如此,並以丹田為發力與整合的重心,而且大多的招式都可以由基本五式(活臂、甩腰、活腰、切掌、托天劃地)延伸出來。最後還有一點,也是很重要的,就是在練拳的時候,重點要放在出招前的動作,也就是完成發勁或定勢之前的動作,因為招式之間的流動直接影響到了你這招的效果與正確度,不過這個道理也是各派拳術共通的道理,需要學習的人去好好的體會琢磨。